江蘇興化市實驗小學(225700) 束旭紅
課堂練習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鞏固新知、檢查學習情況、獲取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可多年來,我一直未予以重視,漸漸地,我發現了其中的許多問題。如許多速度快的學生雖早早完成作業,但書寫不工整,常常丟三落四等。對這些問題,我只是讓學生回去訂正了事,導致學生并未將這樣的錯誤放在心上,以后繼續發生同樣的錯誤。實踐證明,課堂練習時,教師應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尋找典型問題并將其作為新的課程資源加以合理利用,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在練習過程中,許多學生會忽視坐姿和字跡工整等問題,這時如果教師走近學生,對那些坐姿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收到表揚的學生就會熱情高漲,而其他學生也會受到影響,端正自己的坐姿。如“某同學的字寫得非常漂亮”,教師這句話對書寫工整的學生是一種鼓勵,對于其他學生也是一種提醒,使他們明白老師喜歡書寫工整的學生。因此,課堂練習中,教師應經常走近學生,給予鼓勵與表揚,讓學生感到老師在關注我、期待我,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練習會更認真,學習效率會更高。
課堂練習中,對“有多少學生沒有完成”“有多少學生不會做”等問題,教師在巡視的時候要做到心中有數。如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題目,反饋時教師就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對于大多數學生感到棘手的問題,教師要重點給予點撥和引導;對于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亮點,教師應及時發現并放大這些亮點……
1.放大學生作業中的亮點
課堂練習中,學生的解題方法常出乎教師的預料,因為他們會在不經意間找到一些好方法,而這些好方法就是一個個亮點。如有這樣一道題:“24本《新華字典》摞在一起高56厘米,72本同樣的《新華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厘米?”大部分學生用“先算出一本字典的高度,再乘以72本”這種方法解答,但有個學生在練習時很快就完成了,我走近一看,發現他是這樣做的。如下:

答:72本同樣的《新華字典》摞在一起高168厘米。
因為72是24的整倍數,直接算出72里面有幾個24,就能知道有幾個56了。這種方法教師在反饋時就要向學生推薦,引導他們善于觀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而且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類似的巧解或一題多解有很多,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在走近學生時及時發現,并適時推介或讓學生自我介紹,從而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使他們積極探究所學知識。
2.反思學生作業中的問題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應及時找出癥結所在,引導他們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法。如計算25×40÷25×40時,學生很快算出了答案。如下:

我請一個學生將計算過程寫到黑板上,誰知剛寫完,下面就有學生發出質疑聲,而計算結果為1的學生卻很是不解。這時,我請認為這樣計算有問題的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其中一個學生說:“算式中只有乘除時,應該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運算,結果應是1600。”這時我又請做錯的學生分析原因,加深他們的印象。在這樣的一做一講中,既使學生自主發現了問題,及時進行改正,又利于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不同思路和結果,對教學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日漸明顯,這樣的差異往往會使后進生感到學習困難,從而對作業產生一種恐懼感。因此,教師需要更多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多走近他們、了解他們,使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教學多邊形面積時,后進生對于簡單的圖形,如求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等,常常忘了用對應的底和高相乘及忘了除以2,遇到復雜的圖形時更是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就應該走近后進生,幫助他們分析多邊形是由哪幾個簡單圖形組成的,而這幾個簡單圖形又分別是已學過的哪些圖形,并鼓勵他們說出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當后進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正確解答了題目,他們也會感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實踐證明,數學練習課中,教師多走近學生,不僅能營造良好的練習氛圍,而且能減少無效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