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林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現今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開展情況,并根據自身實踐情況,嘗試提出有利于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有效教學 ?初中歷史 ?教學策略
近些年來,在我國教育教學界掀起了新課程改革的熱潮。但實際上,許多被冠以新課改模式的教學方式是徒有虛名的,只有形式的盲目創新,沒有實質的進步意義,變成了高投入低產出的無效或者低效教學。單就歷史學科教學而言,有學者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將導致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低效局面的原因歸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低和歷史教學方法低效化。事實提醒我們必須在認清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和相關因素的基礎之上,深入地展開有效的教學。
一、中學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現狀
1.從學生方面看
學生大多對歷史課抱有比較喜歡或者是一般的態度,對歷史活動的參與熱情較高,對自主學習的形式表示歡迎。然而在巨大的考試壓力之下,大部分學生并不能夠全面地達成三維目標的要求,對于課程內容不能很好地掌握。有一些學生自信心不足、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聽講心不在焉、課下不及時復習。再有一些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出現偏科的情況,致使歷史教學質量不斷下降。
2.從教師方面看
優秀的教學設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但教師的講授并不能總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方法單一、滯后的情況在目前的歷史課堂中仍普遍存在,教師仍舊偏好采取滿堂灌或者滿堂教的教學模式,不能真正地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因此,有學者將目前低效率的歷史課堂歸結成:“作報告式教學”、“才子式教學”、“自己給自己講課”、“無教學設計的課”、“只研究怎么教,沒研究教什么的課”、“重形式,輕效果的課”等。
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備課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
俗話說的好:“功夫在課前,功夫在備課”,教師只有課前認真完成各項教學準備工作,上課時才能誘導若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這里所說的“備課”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怎樣教學生”,而是要重點研究“怎樣教學生學”。教師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材以及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明確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根據需要深入開發、整合課程,設計探究問題,預設教學流程,完成預設教學設計。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根據課堂反饋的信息,重新修改預設教學設計,完成典型教學設計,并總結經驗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環。
2.課堂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主陣地
現在的教學已經不是單純的教師“教書”、學生“念書”的過程了,而是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的過程。如何才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導向性信息的運用
導向性信息就是教師給學生學習課程時的一個航標,就是以教師的循循善誘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的一個“橋梁”。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提供一個信息,這個信息對學生開展某項學習活動時,提出的導向性基本要求。日常教學中要以實際教學時的學情、內容為基礎,根據需要設計可取、有效的導向性信息,從而達到“誘思”的效果。學生按照導向性信息開展學習活動,在自主基礎上開展必要的合作探究,完成導向性信息所提出的任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給與學生一些點撥、啟發、誘導,以實現“及時反饋,促進同化”。最終由學生展示學習活動的成果,其余學生充實、修改、評價,必要時再由教師做出歸納、總結。
(2)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一個顯著特點,“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被提出,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因此,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這三種學習方式的運用。現在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學會放棄話語霸權,將課堂還給學生,學會用導向性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滿堂學”。而在這三種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是根本,“能自主、不合作”。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是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開展的學習活動,具體是自主探究還是合作探究則根據學習內容的難易度進行選取。
(3)積極營造課堂氛圍
實踐表明,探究學習的開展必須依靠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因此,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教師需要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我們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中作用——“引導”,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放心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認識歷史。當然,放手的同時,教師也要做到對課堂的隨機調控,確保課堂形散而神聚。當學生探究學習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給與學生指導;當學生的探究學習即將偏離學習主題前,及時調整方向,聚焦學習主題等等。
3.有效評價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評價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里的評價不僅僅指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對教師自身的評價。首先,教學過程中以及教學活動結束后,我們要及時的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出評價,使學生和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以及調整把握思維的方向,提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預設教學設計,從而確保教和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其次,在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要根據課堂反饋信息,反思教學過程,客觀評價該課的優點及不足,并形成文字,完成典型性教學設計,為以后的教學活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亞夫. 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黎奇.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