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


【摘 要】 課堂練習教學是課堂教學活動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課堂練習內容設置與課堂練習講解活動的有機統一整體。課堂練習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應貫徹和落實新課改目標要求,將學習技能培養滲透在課堂練習教學始終。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心得,對當前初中數學課堂練習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方法的運用,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練習;能力培養;思考
教育構建學指出,課堂練習教學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課堂練習內容設置與課堂練習講解的有機統一整體。眾所周知,課堂練習教學目的,是及時鞏固教學活動成果,實時查找學習活動不足,及時查漏補缺,再次升華教學效果。新實施的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堅持以生為本,將學習能力培養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要務,提供學習實踐舞臺,鍛煉數學學習技能,培養數學學習品質。課堂練習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應貫徹和落實新課改目標要求,將學習技能培養滲透在課堂練習教學始終。基于上述認識體會,本人現結合自身在教學實踐心得,對當前初中數學課堂練習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方法的運用,進行簡要論述。
一、利用教學活動雙邊特點,實施互動式課堂練習教學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通常以交流、談話、討論等互動方式進行。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自己一個人”完成,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講”單邊活動,而應該深入利用教學活動雙邊特性,將課堂練習作為師生互動交流的有效載體,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圍繞課堂練習內涵、解題方法等主題,與教師進行深入互動、交流溝通,將原來的教師單獨“講”變為現在的師生互動“學”活動。
如在“如圖所示,在一個△ABC中,已知∠BAC=60°,∠ACB=40°,點P和Q分別在邊BC和CA上,∠BAC、∠ABC的角平分線分別為AP、BQ,求證:BQ+AQ=AB+BP”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解該問題解答的思路以及方法過程時,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就該問題解答思路進行分析探討活動,教師提出“根據該問題條件分析,可以知道問題條件告知了哪些數學知識?”、“問題條件中存在哪些數量關系?”、“根據所探析的內容,我們解決此問題時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思路?”等問題,依次逐步向學生進行呈現,引導學生根據提示內容進行探析問題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此問題的解題思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通過構建等腰三角形的途徑,找出等量關系,進行等量替換”。在此過程中,教師開展互動式課堂練習教學形式,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深入交流,互動討論,有效引導,既展現了師生互動特性,又提升了課堂練習效果。
二、抓住課堂練習探究特點,實施探究式課堂練習教學
學生數學學習素養提升、學習技能樹立的過程,就是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積淀的發展進程。課堂練習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鞏固學習知識,還在于鍛煉和培養學生動手探究能力。教師在課堂練習活動中,應避免教師的“講”取代學生的“探”,抓住課堂練習探究特點,有意識針對練習內容設置學生動手探究的時機,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解決練習案例,找到解決練習案例思路,獲得問題解答要領,讓學生在探析案例中,實踐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和培養。
問題:如圖1,已知△ABC為Rt三角形,∠CAB=30°,BC=5。AE⊥AB, AE=15,連接BE交AC于點P。(1)求出邊PA的長;(2) 如果現在以點A為圓心,AP為半徑作一個⊙A,試判斷出BE與⊙A之間的關系,是不是相切,請說出你的理由。
上述問題是教師在“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課堂練習中所設計的一道案例。在此問題案例講解中,教師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進行課堂練習講解活動:
學生探析問題條件,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探析解題要求與問題條件之間的練習,學生分析得到解題的思路:要求PA的長,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得到△APE∽△CPB,然后根據AE與BC之間的長度比得到3:1;BE與⊙A相切,通過已知條件,可以得到∠ABE=60°,進而得到∠APB=90°,所以BE與⊙A的一條切線與圓相切。
學生進行解題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分析完善。
學生反思整個案例探析過程,教師與學生總結歸納解決此練習案例的方法策略為:運用切線性質、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進行解題。
三、緊扣課堂練習反思特點,實施評價式課堂練習教學
教師在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中,通過典型案例講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深刻反思,自我剖析,找尋自身學習活動得失,并獲得解決的有效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練習教學中,要切實做好評價、指點工作,認真深入學生課堂練習活動中間,查找學生課堂練習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有效評講活動開展提供了“充足基礎”,同時,在講解過程中,能夠針對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進行評價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有效評判,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找尋存在根源,指明解決方法,樹立解題素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以“訓斥”的口吻或否定的觀點評判學生,應該發揮評價教學激勵特性,促進作用,讓學生在肯定、贊許評價教學中,深入反思,深刻整改,提高數學學習技能。
四、利用練習內涵豐富特點,實施發散式課堂練習教學
課堂練習的目的,不僅止于對學生知識內容的鞏固,還在于對數學內容要義“升華”、“豐富”,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創新能力。在課堂練習教學中,教師應深刻研析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豐富內涵以及廣泛外延,在講解課堂練習內容基礎上,對問題創新加工,舉一反三,借助問題案例形式多樣性、解答靈活性、內容豐富性等特點,設置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發散問題案例,讓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對教材要義認識更加深刻,豐富內涵掌握更加具體、與其他知識點聯系理解更加透徹,切實提升學生綜合數學素養。
總之,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堂練習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緊扣新課改要求,堅持以生為本,將學習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始終,開展師生之間有效互動,利用練習內容顯著特性,豐富深化課堂練習內涵,實現學生在有效課堂練習教學中持續、健康發展進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條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