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摘 要】美術欣賞課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一個常見課程形式,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我們如何通過教學資源和教學行為來提升欣賞課的價值,關鍵是要善于利用欣賞課的本質特征和要求,注重提升學生在課堂參與過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主體性。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欣賞過程的真體驗,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主體價值的主要教學策略。
【關鍵詞】體驗;實踐性;多樣性;靈活性;建構性;價值
體驗式學習的主體對象是學生,學習內容是我們需要欣賞的美術藝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真正學習的實踐者,而真正的體驗式學習的效果達成還是需要靠教師來引導和提升的,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真體驗的學習過程。結合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和生活經驗,我們應該注重體驗性學習的實踐性、多樣性、靈活性、建構性。本文就這四個特性進行實踐性的分析和闡述。
第一、確保學習主體的實踐性。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受主觀興趣的影響。因此,為了確保激發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體驗性學習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符合學生興趣點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感受到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價值性、藝術性等,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后續體驗的興趣,并主動參與后續的體驗性活動中。比如在人美版小學一年級的《看誰涂得更好看》的教學為例,其中有一個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去了解繪畫種類,而繪畫的種類很多,為了提升學生參與體驗的興趣,雖然不同繪畫種類中呈現的形式不同,比如素描作品、油畫作品、水彩作品等等,但是內容上都能滿足學生的興趣所在,滿足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比如內容呈現的是經典動畫片中的大有兒子小頭爸爸的圖片,也有孩子們喜歡的海綿寶寶,小黃人等等。類似呈現的內容都能充分確保學生參與實踐性體驗的興趣,充分確保了主體地位的達成。
第二、創設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在美術教學中,開展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從各個環節去激發學生的體驗度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按人體的功能可分為感觸覺體驗、視覺學習體驗、動手實踐體驗、思維想象體驗、情感審美體驗。按認識客體內容可分為:對物體媒材性能特征的體驗、對雙基知識的認知過程體驗、對作品塑造的體驗。按體驗性學習的類型可分為:觸摸感覺體驗、視聽情景體驗、活動參與體驗、實踐創造體驗、情感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評價交流體驗、審美體驗等。仍然以《看誰涂得更好看》為例,我們就要創設多種體驗方式來讓學生體驗,從而確保學生在體驗內容的多樣性上加深體驗效果。比如我們可以采用摸的體驗,讓學生通過摸的動作來感受繪畫作品的特征,還可以用說的方式,來說說自己對欣賞作品的內心感受,還可以用找的方式來讓學生認一下繪畫的種類等,這些豐富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感官系統來獲知相關欣賞信息,提升美術欣賞課的價值。
第三、變通生成素材的靈活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為學生主體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變通的處理好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生成的各種內容,并有效的利用好這些內容,進行靈活的變通,有效的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等。欣賞課堂中的體驗過程還給了學生,此時生成的素材也是豐富多樣,而教師需要靈活的變通生成素材,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理解。比如在人美版一年級《畫汽車》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開始就是通過觀賞視頻讓學生收獲生活中常見的汽車,而很多學生由于看過很多科普方面的動畫片,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積累的汽車形狀及功能遠遠大于我們的預設,面對這樣的生成,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對汽車展開討論和交流,并暢談自己所陳述汽車所特有的功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體驗深度和廣度。
第四、注重體驗成果的建構性。欣賞課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欣賞我們需要給學生欣賞的美術作品,而是通過美術欣賞課程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等美術素養。這些鑒賞能力的提升不能依托于教師的講解和傳授,而是依托于學生在欣賞過后的反思、交流、總結,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語言進行自主反思和總結,從而在原來已有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知識與技能,從而提升學生在美術鑒賞、審美能力。比如:在人美版一年級的《卡通明星總動員》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注重繪畫技能的提升,還有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如何讓自己畫的卡通明星最形象、最逼真,讓學生體會到在欣賞動畫片的過程中,不僅要欣賞其中的情節,還要注重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比能力的訓練和提升,甚至還可以引導孩子感受到過度的欣賞電視節目對自己帶來的傷害,因此大家平時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娛樂時間中的看電視時間。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體驗活動中來,無論是體驗的興趣激發,還是體驗的過程感受,或是體驗過后的總結與交流,這一切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真體驗的過程,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美術欣賞教學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