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輝
【內容摘要】中等職業學校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較之基礎教育培養模式依然沒有太大變革,仍以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為核心,輔以淺顯的課外實驗實訓。這種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需要,社會越來越需要那些能工巧匠,技能型人才越來越匱乏,正是因為社會對個性化、技能型人才的渴求,逐漸應運而生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 ?訂單式培養 ?技能型人才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培養人才的過程,雙方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共同監控學生的成長過程,課堂教學打破以往的知識傳授模式,改為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模式,將課堂教學與工作實踐融為一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工作過程,使學習的目標更加直觀和明確,最終達到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實現學校、企業、社會和學生的四方共贏。中職教育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提高了職業教育的實效性,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實現無縫對接。本文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誕生背景、現實依據和意義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中國職業教育中一種比較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之上,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其本質是職業學校為滿足社會和企業對特定人才需求而“被迫”采用的一種創意辦學,顛覆了基礎教育階段以課堂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有獨特的優勢,它注重利用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資源優勢,開展全方位、多層面的深度合作,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培養效率。訂單式培養將校內理論知識學習與工廠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最終達到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這種模式將學校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實現互惠雙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也是破解當前中國職業教育培養應用技能人才質量偏低的良方。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誕生的背景和必要性
1.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已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因此,積極適應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支撐,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秀技能人才,是中職學校應盡的義務。
2.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應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這給中職學校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著良好的發展背景和有力的政策支撐,中等職業學校發展依然存在著瓶頸,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培養人才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較差,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有較大距離,學校輸送的人才與企業需求沒有實現完全無縫對接,學生上崗后不能立即進入生產角色,還需要進行長期和系統的培訓才能滿足需要;二是封閉環境下的學校,人才培養如同閉門造車,向社會輸送的人才素質偏低,僅僅是廉價勞動力而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力資源;三是學校實訓設施缺乏,購置價格昂貴成本高,而企業剛好具備這樣的資源優勢,可以拿來為學校所用;四是學校雙師型教師較少,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有差距。
3.學生成長的需要
中職學生處在剛從初中升入高中或者步入社會的抉擇時期,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對將來自己的求職意愿和職業愛好并沒有明確的規劃,處于一個盲目的時期,入學時所選專業也不一定就是將來的職業興趣。通過訂單式培養,學生可以走進真實的工作環境,對本專業將來的職業環境有了切實的體驗和深入了解,讓學生在真實而非模擬的環境下感受崗位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可以幫助學生早日確立發展目標和方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進行提前規劃。
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依據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行動。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中職學校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就需要將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真正為社會為企業培養合格的應用技能型人才,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社會滿意的學校。
2.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學校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實現廉價勞動力向優秀人力資源轉變的良好途徑。職業學校存在的目的就是為社會經濟建設培養合格技能型人才,廣大老百姓將子女送入職業學校的根本出發點也是為了將來能高薪就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拉近人才培養與就業之間的距離,使兩者無縫對接。大力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是職業學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互惠共贏的良好行為體現。
3.訂單式人才培養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職業教育之所以區別于基礎教育,是因為職業教育的本質任務是為社會培養職場人,而基礎教育的本質任務卻是培養學術文化人,這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中職學校的任務和目標是為經濟社會培養高素質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如果按照基礎教育培養模式來培養職場人,必然造成知識與技能的脫節,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校內的學習成為空談,脫離生產實際和崗位技能需求,最終無法實現為社會輸送合格人力資源的目標。
四、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中職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關乎企業的生產與生存,中職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下,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就必須把校內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做到邊工作邊學習,以學習促工作,以實踐促學習,實現學習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學校可以依托企業的設備、技術、生產工藝和管理等優勢資源,把自身的教育功能與企業的生產需求聯系起來,實現學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人才培養目標。
1.訂單式人才培養可以促進中職學校進行教學改革
學校離開社會,其教育功能無異于閉門造車,學校人才培養只有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才能真正了解企業需求人才的種類、規格、層次,促使學校與企業就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交流與對話,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設計,教學計劃和評價模式制定,使學校課堂專業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學校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訂單式人才培養可以提高中職學校師資隊伍整體水平
學校和企業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學校擁有知識型的教師隊伍,企業擁有技能型的工程技術人員,通過訂單式培養,企業的優秀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介紹企業的先進工藝、前沿技術,學校理論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評價手段與評價目標等方面進行探討和合作,勢必帶動學校教師不斷鉆研業務,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
3.訂單式人才培養可以提高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
中職學生區別于普通高中學生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就業,高中學生的最終目的是升入高校繼續深造,而中職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走向社會,中職學校的辦學宗旨是以就業為導向。訂單式人才培養,就是企業把學校作為自身未來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而自身則成為學校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學校根據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有針對性的去培養學生,學生在校期間已經對自己所選專業的未來職業環境有了切實的了解和體會,畢業后直接上崗,省去了繁瑣漫長的崗前培訓過程,縮短了畢業生對崗位的適應期,實現了學習、實訓與就業的無縫對接,進而提高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
綜上所述,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當下中國中等職業教育廣泛采用的先進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也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但是企業獲取新的發展和參與社會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成為中職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參考文獻】
[1]《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
[2] 夏曉峰、劉世軍.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
[3]《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4] 袁振國.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