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倩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應用性、職業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養模式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出發,分析了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社會各行業對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其教學水平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高職教育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就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
1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
1.1專業性
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決定其會朝著某一行業、某一領域的生產、管理方向進行人才培養,高等職業教育會為社會各行業提供合格、專業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課程設計、開發專業時,社會生產的一線專家都會參與進來。
1.2技術性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圍十分廣泛,單從人才培養的類型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負責培養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人才往往會走向社會的生產、管理第一線,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技術科學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技術”,培養出來的人才會通過專業的技能知識和科學技術進行社會生產。
1.3職業性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時高等職業教育也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性教育,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性。高等職業教育是為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創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根據社會需求,針對性培養職業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綜合水平高的實用型人才。
2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
2.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人才培養時,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指導。同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比較,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素質更高、職業道德更好、創新能力更強,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定位于高層次、實用性、職業性。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跟職業發展相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專業開發必須建立在對職業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同時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步入社會后,必須最短的時間內適應社會環境,快速融入崗位,如果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進入企業后,還需要企業花費時間、精力進行職業培訓,這就說明高等職業教育是失敗的,因此,高等職業教育還需要培養人才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2.2專科課程的設置
高等職業教育在設置專業課程時,首先要對社會需求進行認真的調查,并且要對職業發展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開設一個新專業必須保證該專業在今后最少四年內能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同時還要對專業的寬窄情況進行分析,避免專業面過寬無法滿足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需求,或者專業面過窄存在就業風險。
高等職業教育在設置專業課程時,要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重點突出專業能力,同時要注重專業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可以分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等幾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在進行專業培養時,也好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等的培養,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
2.3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職業教育時,要特別注重實踐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技術性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這些項目,這樣學生通過實踐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在實踐中提高職業技能。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良好的實踐性和仿真性,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
2.4構建良好的教師團隊
教師團隊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構建良好的教師團隊,從而為人才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的教師團隊可以由兼職教師和專職教師兩部分組成,其中,兼職教師可以由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或者管理人員擔任,他們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專職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并對企業崗位要求比較熟悉。通過這樣的教師團隊設置,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應用學到的知識。
3 總結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對人才培養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科學的設置專科課程、加強實踐教學、構建良好的教師團隊,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專業型人才,從而有效地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剛,平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0,28(04):39-41
[2]莫世粵,徐波.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武魂,2013,(09):143-144
[3]臧麗英.創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電子商務,2014,(0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