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國
【摘 要】新時期的德育教育不僅要適應時代的需要,還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改革我們的教育工作,實現我們的德育創新。如何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現代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這是現代教育的核心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新時期;德育;養成教育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復雜的。在德育的內容和目標上,存在著“重大節,輕小德”傾向,缺乏層次性與可操作性。因此,新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德育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下面,筆者談一談新時期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歷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大意義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中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的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是先人們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在傳統文化中不僅弘揚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主義情懷,而且還提出了“忠、孝、禮、義、信”等修身養性的精髓。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養、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新時期德育教育中學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的人生觀、幸福觀、價值觀也在漸漸地發生著變化。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勤儉節約”“重義輕利”“憂國憂民”“舍生取義”等精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師,常常會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確實,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嬌驕二氣,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獨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傳統中尊師重教的觀念有時只能是我們為人師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還沒有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青少年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中,慢慢養成了唯我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隨意浪費、大手大腳等壞習慣。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體會不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不懂感恩,集體觀念越來越差,社會公德意識變得淡薄,功利思想成為社會行為的主導。這一切都表明將傳統文化滲入到現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緩的形勢,立足傳統,才能使我們的德育理論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德育教育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進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碰撞的時代,當代大學生作為對社會反映最敏感的群體,他們的道德現狀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我們的德育教育還是過去的老一套,那是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例如,高校一直在教育學生要做到“明禮誠信”,但觸目所及的誠信缺失現象比比皆是:考試作弊,畢業后不按時歸還助學貸款,人際關系虛假。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階段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人們在商品交易中的價值追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商業上的投機,欺詐所造成的后果也越來越嚴重。教會學生講“真誠”,講“信用”,我們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誠信”,那么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可能健康地發展,我們的經濟才能繁榮。再如,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和諧、真誠的人際關系。這一切都有待于我們去探索,去研究,使我們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適合時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四、通過各科教學滲道德教育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道德教育工作不但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學校現行工作中忽視了將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貫徹到學校全部課程的教學和各項工作中去,沒有注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從而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軍奮戰”,達不到預期的德育綜合目的。“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從提出以來,各科的教師都應該在德育滲透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付諸實踐,并根據本學科特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滲透教學方法比如:文科類的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深度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素,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而感染和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服務專業課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通過各個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五、學校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齊抓共管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能脫離實際不能忽視家庭,脫離社會及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應該清楚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社會對道德評價和認同,父母對子女的引導和啟示,都會對學生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道德的要求,去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初步具有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據家庭需要,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不可否認有時候僅靠學校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只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參預,道德教育才會卓有成效。
六、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滲透道德教育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學校特別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重在“教養”,要從細節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不是一次教育就能形成的,所以學校在這方面不能一就而蹴,如何使我們的教育真正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筆者認為注重“量化管理”才能使養成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量化管理就是在外力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強化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外壓”,使學生從不自覺到自覺,最終變“外壓”為“內化”,從而讓學生做到自我管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學的校規校紀是大學生應遵守的起碼規范,它包含微觀的德育內容。如: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曠課,就要通過點名,按次數作出相應的處罰,以促進學生養成守時、守信的習慣。我們還可以通過班會主題活動,社團活動,用競賽、評比、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同時,學校應加強對精品社團的指導,倡導、繁榮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追求健康的文化味。
德育教育的確是一篇大文章,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探索、研究。新時期的德育教育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既要教育學生做勤勞、孝順、忍讓等傳統美德的人,又要讓他們成為一個有效益與競爭、開放與創新、民主與法制等觀念的現代人。要處理好這一關系,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接合實際,堅持以德治校,進行探索、改進、創新的研究。
在現代德育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古行為,而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創新,我們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將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使傳統文化延續、豐富、提高、發展,發揮各自優點,有側重地教育,使學生的教育真正又紅又專。
參考文獻:
[1]朱紹侯.中國通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2]楊甜.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
[3]張維貴.論德育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1期
[4]周大鵬.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