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梅 徐兵 胥加美
摘要:區屬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對于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和服務社區終身教育和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辦學中的主導地位,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構建了“三方合作,做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對其他區屬或縣屬高職院校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區屬;高職院校;三方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0C-0069-04
區屬高職院校是由區政府主辦的、直接為本地區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具有很強的地方性、服務性與功能性,它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又是本地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與技術人員培訓的合作伙伴,也是本地文化事業繁榮與社區人民終身教育的服務中心。因此,區屬高職院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時,要從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著手,找準自身服務經濟發展的立足點,搭建多樣化服務平臺,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培養模式,推動社會組織、企業、社區與學校之間形成“金相鄰、好伙伴、共成長”的良性互動關系。
一、區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的問題
(一)區屬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定位出現偏差
1.忽視區級政府支持,影響職教資源的整合。區屬高職院校與區政府部門缺少合作,優秀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孤島”。同時,在社區服務中,只注重發揮技術培訓功能,對社區文化事業的服務、終身教育的服務等方面“不到位”。
2.片面追求大型企業,忽略中小微企業的合作。區屬高職院校一心與大企業合作,存在大企業不愿合作,而形成合作層面淺的格局。忽視了中小微企業的迫切需求,未能充分利用學校先進的資源及優秀的師資條件對中小微企業起到指導與服務作用,存在校企合作的兩種“一頭熱”。
(二)區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不接地氣
盲目借鑒省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形成自身特色,少了“地氣”。由于區屬高職院校規模小,地方生源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直接借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教與學兩張皮,教學質量較低。特別是不能在科技快速發展環境下迅速適應新任務、新崗位、新領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
(三)區屬高職院校缺少學生與企業的滿意
區屬高職院校由于學校偏離大城區、社會影響力不夠等因素,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大多數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存在問題,而學校仍采用講授法、理論與實踐分離、大班教學等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不利于培養信息時代學生終身學習所需要的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共享知識、總結知識與傳播知識等綜合職業能力,導致學生適應崗位變化的能力不夠,企業與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不高。
為此,通過研究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學習國外先進的工程教育模式,借鑒國外先進社區職業院校的先進經驗,構建一種區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二、“三方合作,做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區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原則
1.人才培養的指向性。作為區屬高職院校,是地方政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舉辦,其規模不在大,而要求緊跟本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做到人才培養規格上的完全匹配;在人才提供上,要根據產業生產發展的柔性變化,適時按需“交貨”與“回爐再造”;在技術服務上,要想企業所想,為地方中小微企業提供產品開發和應用技術服務;在社會服務上,要實現本地高職在社會服務功能上的構建,滿足社區人民文化發展與終身學習的需要。因此,區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指向本地政府、中小微企業和社區人民群眾,與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2.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區屬高職院校要根據本地生源較多、學生文化基礎不高、個別特長較好等實際,制定適合90后學生心理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模式不是尋找與國示范與省示范高職契合的共性,而是要尋求契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3.人才培養的技能性。作為高職院校,主要任務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區屬高職院校同樣要根據學生就業,特別是本地就業崗位的需要進行專業與課程設置,遵循“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這既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是“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辦學要求。要在課程設置中,強化實踐課時的比例,促進“學以致用”的學習模式,改革多樣化的應用型考核方案。
4.人才培養的創新性。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經濟新常態必然促進教育新常態。特別是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發展方式的調整,客觀上要求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結構、格局等方面發生相應改變,要以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三方合作,做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積極探索政府、企業、行業及社會各方參與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辦學機制,由吳江區政府搭臺,學院與企業共為主體,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構建了特色鮮明的“三方合作,做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加強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成立了由政府、骨干企業、職業院校共同參與的“吳江職業教育聯合會”,學院黨委書記擔任聯合會理事長,為政校企緊密合作提供了保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在政策、資金、人才方面提供支持,并與學院共建“培訓中心”,如吳江區政府將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設立的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蘇州市高級人才太湖培訓中心”建在學院內,雙方共建基地,師資共享,合作教學,滿足了高技能人才培訓與做學一體的教學改革需要。學院積極嘗試多種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出以“企業學院”為主,如與蘇州德奧電梯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德奧應用學院”,與思科系統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等,以“訂單式”、“共建實訓室”、“校中企”等多種合作模式協同發展的校企合作格局,形成校企互動的良性合作局面。通過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學院與企業共為主體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向性。
在人才培養的實施中,采取“2.5+0.5”的培養方式,5個學期在學院學習,1個學期在企業頂崗實習,以“做學一體”為改革原則,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以工作任務為主線,實施“做中學”,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融合在學生實踐體驗中,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體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針對性與技能性。同時,大力實施項目教學改革,讓學生在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學習中,培養創新、創造與創業的“三創”能力,體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性。
三、“三方合作,做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對接地方經濟產業,科學構建專業體系
學院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動態、特色、集群”為專業建設思路,以創品牌特色為專業建設目標,圍繞吳江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要求,依據主動適應的原則,結合專業建設實際,動態調整專業設置,科學構建專業體系。學院以省重點專業群為引領,以院級重點專業群建設為基礎,全面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重點建設對應吳江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的相關專業,形成了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核心,以裝備制造類專業、現代服務產業類專業為拓展的專業發展格局。
(二)遵循職業成長規律,構建項目化、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依據“能力主線,階段遞進,注重創新”的課程建設理念,以“三創”能力這一核心要素為課程設計的主線,構建體現職業成長規律的“項目化,模塊化”課程體系。借鑒CDIO工程教育模式,建立項目為主導的“學習任務、學期項目、畢業項目”三級內容體系,并依據項目學習的需要反向設計課程,體現了“以項目為中心,課程服務項目,項目引領課程”的指導思想。在每一個學期中,以1個項目為主要學習任務,讓學生全程參與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三創”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合理設計課堂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任務驅動之下去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得到提高。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建立“335”實踐教學體系
學院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自身特點構建了“335”實踐教學體系,有效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3個階段:這是學院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的主導思想。遵循學生的職業成長規律,實踐內容的設計要體現“單一技能實訓—模塊綜合實訓—綜合實踐活動”3個能力遞進的成長階段,使學生的職業能力逐步接近企業崗位的真實需求。
3種形式:是實踐教學的3種形式。第一種形式為理實一體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單項任務的實踐能力。第二種形式為綜合實訓,主要形式有工訓、學期項目等,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第三種形式為實習,主要是認知實習、頂崗實習等,通過完成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使學生適應企業文化,掌握生產過程,養成良好職業素質,并以畢業項目為載體,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
5個平臺:為了保證實踐教學內容的充分實施,校政企三方合作建設了5大實踐平臺,即實訓中心、培訓中心、產學研中心、創新創業中心、校外實訓基地。依托實訓中心和培訓中心,實施實踐教學,開展案例、任務和項目教學,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并為實施學期項目提供充分的條件;依托產學研中心和創新創業中心開展各類綜合實訓與項目設計,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與“三創”能力;依托校外實訓基地開展頂崗實習,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
(四)依據學生行動導向,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根據高職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學院積極推行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實施任務教學、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程教學開始,采用小組合作方式,以企業生產案例為載體,充分實施“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案例剖析中獲取知識。在課程教學中,以實際任務為載體,運用“六步教學法”,按照任務的工作過程進行理實一體的學習,學生的技能與職業素養在訓練中得到鍛煉。同時,組合運用經驗共享法、討論輔導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充分實現了“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促進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
(五)搭建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圍繞區域經濟、區域企業和社區文化建設的需求,學院構建了“1234”社會服務體系。其中“1”為蘇州市高級人才太湖培訓中心(簡稱“太培中心”),學院領導同時兼任“太培中心”主要領導。“太培中心”在依托學院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整合吳江區培訓資源,立足吳江,面向全國,以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和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為主要培訓對象,承擔國家、省、市、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業務培訓、全區干部教育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2”為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與工業和信息部電子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分別由江蘇省外經貿廳認定、與吳江區政府共同建設,主要負責職業技能培訓與骨干教師培訓工作。“3”為3級學院社會服務組織機構,學院由分管副院長負責社會服務工作,成立繼續教育機構專門負責社會服務工作的項目開發、培訓管理等工作,各教學系部由系主任分管社會服務的具體教學管理工作。“4”為4種社會服務形式,即開放學歷教育、社會培訓、科技服務、社區服務,是學院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地方經濟的主要工作。
四、“三方合作、做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
(一)實現三個融合,服務地方發展
1.政校共建培訓中心,實現社會培訓與學歷教育融合發展。吳江區政府與學院共建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蘇州市高級人才太湖培訓中心”,雙方共建實訓基地,共享師資,共建優質資源,共同實施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教學工作。
2.全面開展社區服務,實現社區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發展。一是學院師生全面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二是學院師生將豐富的文體活動送到社區群眾中。三是面向社區開放公共資源,將體育館、操場、校園景點等向社區居民開放。四是與社區聯合開展文體活動,成為吳江重大文體活動的組織者。
3.為終身教育奠基,實現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一是學院與吳江各中等專業學校緊密合作,實現了本地區中高職之間的有效銜接。二是認真實施開放學歷教育的招生與教學工作,滿足了社區群眾學歷提升需求。三是為吳江社區青少年、老年人提供各類技術培訓和指導,并經常開展江蘇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市民講座等活動。
(二)實施三個體系,提高育人質量
1.構建三級教學內容體系,實施項目教學改革。針對崗位群的能力要求與“三創”培養目標,構建體現職業成長規律的“項目化,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了學習任務、學期項目、畢業項目的3級教學內容體系,建設了項目教學管理系統,充分實施了項目化教學改革,注重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2.建設三級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學院結合自身特點構建了“335”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了基于理實一體學習、綜合實訓、實習三種實踐形式的三級實訓體系,并通過大力建設實訓基地,引進企業管理文化,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在雙證書、技能競賽方面取得較好的成績。
3.實施三級主題教育體系,提高綜合職業素養。學院經常性地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和系列主題公益活動的三級主題教育活動,形成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學生職業素養得到企業的普遍認可。
參考文獻:
[1]周濟.高等職業教育要把就業導向作為主要辦學方向[J].職業技術教育,2004(6).
[2]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程欣.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8).
[4]汪立超.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地方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職業教育,2012(12).
[5]李紅.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4(32).
(責任編輯:陳向陽)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ripartite Cooperation, Work Learning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SHENG Li-mei & XU Bing & XU Jia-mei
(Su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zhou 2152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apta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normal,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personnel,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d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Su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ives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ir school-running, mobilizes enterprise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ripartite cooperation, work learning integration",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