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摘要以龍巖石鑼鼓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為例,對濕地公園的植物選擇、不同類型植物景觀設計、不同分區植物景觀設計進行探討,結合當地的人文內涵以及歷史文脈等,旨在營造出具有人文特色、地域特色的濕地公園景觀。
關鍵詞石鑼鼓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濕地植物
中圖分類號S7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171-03
濕地公園是指擁有一定的規模和范圍,以濕地景觀為主體,以濕地生態系統為核心,兼顧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濕地合理利用示范,蘊涵一定的文化或美學價值,具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可供人們進行科學研究和生態旅游,并需要特殊保護和管理的濕地區域。濕地公園既不同于自然保護區,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公園,它是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是濕地與公園的復合體。濕地公園除了要具備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維護濕地公園生態服務、濕地生態過程的功能,還應具有較強的觀賞功能。濕地公園現已成為我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重要模式,是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現濕地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植物是濕地公園最重要的要素,是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最能體現生命活力和鄉土氣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植物景觀設計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是指從植物生態功能出發,按照植物的不同生態習性和濕地公園的特殊環境,根據園林藝術構圖原理,創造出多種配置模式的植物群落,并將其構建成穩定性強、生態系統多樣和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美的植物景觀。濕地植物景觀設計有利于維護和提升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濕地公園的植物根據生活習性和生態特征分為水生植物、濕地植物和陸生植物3種,水生植物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3種。水生植物和濕地植物是濕地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濕地植物景觀營造和濕地生態效益的發揮中起著其他陸生植物無可替代的作用。
1研究區概況
石鑼鼓濕地公園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龍津河畔,新區濱河一期對岸,東臨曹溪路,西至新羅區法院,北側為電力公司宿舍居民樓,南臨規劃中的石鑼鼓路和蓮南路,交通便捷。石鑼鼓濕地公園是在石鑼鼓傳說的文化背景下,恢復鑼鼓湖,以濕地展示、濕地保護為核心,以科普教育、濱水休閑為主要功能的第一個龍巖中心城區小型濕地公園,包括15.17 hm2的河道保護區域,其中水域面積占51.8%。
石鑼鼓濕地公園位于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度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8~20 ℃;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在1 031~1 369 mm;日照時數在1 804~2 060 h;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達300 d以上,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因此該地區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石鑼鼓濕地公園有152種,隸屬于65科。蕨類植物1種,隸屬1科1屬,其中以禾本科、百合科、桑科為優勢科。在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1種,為狐尾藻;浮水植物1種,為睡蓮;挺水植物14種,包括再力花、鳶尾、梭魚草和荷花等。
2不同類型濕地植物景觀設計
石鑼鼓濕地公園在植物選擇上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引種外來樹種,增加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植物群落層次和結構。石鑼鼓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根據不同的濕地環境分為水生植物景觀、岸線濕地植物景觀、濕地陸生植物景觀、鄉土花境植物景觀和觀賞草植物景觀。
2.1水生植物景觀
2.1.1水生植物種類選擇。
水生植物首先應選擇適應力、凈化能力強,且容易管理,能形成優美景觀的水生植物。石鑼鼓公園植物景觀設計充分發揮水生植物的形狀、色彩、線條等自然美和觀賞價值高的優點,近自然地模擬植物群落,科學合理地根據水域的大小、深淺、形狀營造植物景觀。沉水植物由于大部分植株沉于水中,可以營造寧靜、神秘的景觀效果,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以觀賞草為主。但石鑼鼓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沉水植物只有狐尾藻一種,種類單一,應豐富植物種類。浮水植物植株的葉子和花朵浮于水面上,使水面的色彩豐富,達到美化水面的效果。石鑼鼓公園在水域面積比較大的地方適當點綴睡蓮或荷花,豐富植物景觀層次,增添水面的色彩(圖1)。挺水植物適宜種植于水體的各種位置,并且植株高大,類型多樣,花色鮮艷,是濕地公園水體中應用最廣的植物。石鑼鼓濕地公園挺水植物有荷花、鳶尾、再力花、美人蕉、梭魚草、花葉蘆竹、旱傘草、菖蒲等。
2.1.2模擬近自然植物群落種植。
水生植物的景觀設計是根據不同高度、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的水生植物,通過點綴、散植、群植等配置手法在水岸邊模擬近自然植物群落進行種植,展現濕地公園水生植物的靜態美,實現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石鑼鼓濕地公園水生植物的主要組團有:梭魚草、美人蕉、花葉蘆竹、蒲葦組團;美人蕉、慈姑、再力花組團;菖蒲、梭魚草、花葉蘆竹組團;慈姑、美人蕉、金魚草、荷花、再力花組團;蘆葦、梭魚草、美人蕉組團;旱傘草、金魚藻、梭魚草組團等(圖2)。
2.1.3與周圍環境相融合。
依據不同的環境和水面景觀效果合理地種植水生植物,使它們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水生植物在種植設計上不宜種植過密,否則會影響景觀效果。因此,鄰水的橋下,亭子和水榭附近一般不宜種植水生植物,應留出適當的水面空間,以便觀察水中優美構筑物的倒影,使植物、水面景色和周圍構筑物形成特色和優美的濕地景觀環境(圖3)。
2.2岸線濕地植物景觀
岸線濕地植物是指濕地水際岸邊的植物和生態交錯帶的部分水生植物,包括陸地上的喬、灌、草、花木。岸線濕地植物景觀設計在城市濕地公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陸地和水面的過渡,既能增強水體植物景觀的立體效果,又能柔化和美化水岸線的邊界。此類植物種類豐富,利用不同的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進行合理配置,營造出陸地和水面自然過渡的植物景觀,以及具有自然野趣的獨特濕地景觀(圖4)。
2.2.1水較深區域。
水較深區域考慮到游人的安全性,不適宜使游人親近水面。石鑼鼓濕地公園種植挺水植物進行護岸,并選擇耐水濕的垂柳、紅葉烏桕、木芙蓉、碧桃等濕生喬木相結合,采用自然式種植,形成過渡自然的岸線濕地植物景觀,并設置些親水平臺,使游人欣賞到美麗的水面和植物景觀(圖5)。
2.2.2水較淺區域。
從岸邊道路到水面高緩坡,可采用疏林草地的自然種植形式,延伸到水域中和水生植物形成和諧的植物景觀。石鑼鼓濕地公園植物種植以多種水生植物群落混植為主,適當進行單種種植,營造出豐富的植物群落景觀(圖6)。
2.2.3岸邊植物景觀。石鑼鼓濕地公園主要是自然式土岸為主,輔以石岸,選用耐水濕的植物來護岸。在岸邊植物景觀設計時選用雞冠刺桐、雞蛋花、秋楓、垂柳等喬木,并配以幌傘楓、雞爪槭、鵝掌柴、三角梅等灌木,地被層選用杜鵑、艷山姜、腎蕨、蜘蛛蘭等,水際岸邊配以鳶尾、美人蕉、梭魚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形成豐富多樣的水岸立面,同時也豐富了水面的景觀,形成動人的倒影。
2.3濕地陸生植物景觀
濕地陸生植物種類相對于所能選擇的水生植物和濕生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以喬木、灌木、地被、草的合理搭配營造出穩定的植物群落,形成自然、優美、豐富的自然植物景觀。石鑼鼓濕地公園陸生植物景觀主要以鄉土樹種為基本骨架,包括紅榕、樟樹、天竺桂、重陽木、小葉欖仁、盆架子等樹種,采用多層次的配置方法,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線和豐富的林緣線。
2.4花境景觀花境在植物景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豐富植物景觀空間層次和色彩,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它主要以花灌木、宿根草本為主,在邊緣呈帶狀自然式種植。花境景觀不僅可以展現植株的個體美,而且可以展現植物群體美。石鑼鼓濕地公園在公園入口處、林下或者水系邊緣選擇時令花卉、多年生花卉或水系邊緣營造出花境景觀。石鑼鼓濕地公園主要的花境景觀有美人蕉、三角梅、翠蘆莉、金雞菊、黃金菊、蔥蘭、鳶尾、扶桑、豐花月季、梭魚草等,營造出色彩豐富的植物景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形成濕地公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圖7)。
2.5觀賞草景觀
隨著野趣園林風格的流行,回歸自然意識的轉變和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觀賞草景觀作為特殊觀賞價值的類群,具有自然優雅、柔軟飄逸、樸實剛強的特點,受到景觀設計師的青睞,也成為城市濕地公園表現自然、野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觀賞草對生長環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并且養護管理簡單。更為奇妙的是,觀賞草輕盈的擺動和輕柔的聲響使濕地公園充滿生機,這是其他任何植物都無法比擬的。石鑼鼓濕地公園根據環境的特點,有的與多年生開花植物相結合,給花境增添豐富的動感、質感及聲音,使整個花境的過渡更加自然,聯系更緊密。有的在巖石配置觀賞草植物,觀賞草柔軟纖細的葉子與堅硬無比的巖石在質地上形成明顯的對比,顯得野趣十足(圖8)。有的配置在駁岸周圍,柔軟纖細的葉子可以打破駁岸枯燥、僵硬的線條,使周圍景物和水體相協調。
3分區植物景觀設計
石鑼鼓公園根據不同的用地性質、不同的重點和保護程度,對植物進行分區規劃設計。石鑼鼓濕地公園將植物景觀分為4個區,并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進行植物景觀設計。
3.1濕地凈化區該區是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的重點,以濕地展示、濕地保護為主,水生植物豐富,湖中筑島,形成湖、溪相結合的公園濕地植物景觀。植物以水生植物、濕生植物、陸生植物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營造。
主要植物選擇:雞蛋花、紅千層、小葉欖仁、黃花槐、垂柳、秋楓、扶桑、水杉、紅榕、四季桂、雞冠刺桐、碧桃、紅葉烏桕、幌傘楓、黃槿、蜀葵、羊蹄甲、大葉傘、三角梅、芭蕉、海桐、花葉良姜、蜘蛛蘭、朱焦、紅花檵木、杜鵑、黃心梅、狼尾草、花葉蘆竹、蘆竹、蒲葦、旱傘草、梭魚草、荷花、睡蓮、再力花、水生美人焦、花葉芒、菖蒲等。
3.2濕地科普區該區以龍巖居民建筑風格為主,植物景觀設計主要考慮與建筑以及龍巖石鑼鼓濕地公園周圍環境相協調,生硬的建筑輪廓通過植物在周圍環繞得以軟化,植物柔軟的枝條與規則的建筑形體相互襯托。
主要植物選擇:美麗異木棉、紫薇、紅榕、芭蕉、樟樹、鳳尾竹、雞蛋花、紅葉烏桕、三角梅、羊蹄甲、蜘蛛蘭、朱焦、翠蘆莉、黃嬋、扶桑、狼尾草等。
3.3濱水休閑區該區以觀景、休閑健身為主,繼承和發展石鑼鼓傳說,種植自然草地,并配以喬木、灌木、地被,形成豐富的植物景觀空間。
主要植物選擇:紫薇、楊梅、樟樹、秋楓、福建山櫻花、幌傘楓、雞冠刺桐、黃花槐、花葉榕、四季桂、琴葉珊瑚、觀音竹、鳳尾竹、扶桑、紅花檵木、紅背桂、梔子、三角梅、黃心梅、九里香、麥冬、絲蘭等。
3.4濕地緩沖區位于公園的外圍,位于公路旁邊,以喬木為主,起到隔離塵囂的作用,營造觀賞花灌木、地被的穩定植物群落。
主要植物選擇:秋楓、高山榕、銀杏、樟樹、雞冠刺桐、橡皮榕、楊梅、紫薇、紅葉烏桕、觀音竹、幌傘楓、芭蕉、竹柏、大葉傘、黃槿、扶桑、木槿、紅花檵木、蘇鐵、蜘蛛蘭、花葉良姜、龍船花、巴西野牡丹、希美麗、紅背桂、毛杜鵑、千年木、絲蘭、沿階草等。
4結論
以龍巖石鑼鼓公園濕地公園為例,對濕地公園植物景觀
的植物種類、不同類型的濕地植物景觀設計、不同分區的植物景觀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依據石鑼鼓濕地公園的特點和生態環境,遵循生態學原理,以近自然的植物景觀設計手法,并充分與石鑼鼓濕地公園的文化相融合,營造極具地域特色的濕地公園植物景觀,展示出濕地公園的景觀品質。
參考文獻
[1]
李文英.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管理現狀與展望[J].中國城市林業,2010,8(3):50-52.
[2] 黃成才,楊芳.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4,23(3):26-29.
[3] 劉碧云.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框架探討[J].林業勘察設計,2010(1):126-129.
[4] 周愷,孟祥江.重慶迎風湖國家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2):668.
[5] 周厚高.水體植物景觀[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6] 蘭茜J·奧德諾.觀賞草及其景觀配置[M].劉建秀,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