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聲學是高校音樂基礎理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音樂專業水平。然而,高校和聲教學在如何擺脫枯燥、難懂、與實踐脫節等方面上仍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從高校和聲教學的現狀出發,分析運用合唱練習的必要性,并進一步探討了合唱練習具體的運用方法及途徑,以改變和聲教學的問題現狀,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和聲;教學;合唱練習
一、高校和聲教學的問題現狀
“和聲學”是音樂表演專業必修的作曲理論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多聲音樂在作品中的應用和發展規律,樹立學生音樂表演過程中的多聲思維和提高演繹及鑒賞能力。然而,當前高校音樂理論教學中,和聲課難教、難學,已成為整個音樂理論基礎教育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教學方法單一、枯燥
和聲課程所講授的主要是四部和聲寫作,因此教學過程很難像音樂實踐課那樣生動。盡管近幾年高校和聲課程教育改革已見成效,基本擺脫原有的純理論授課模式和單純的黑板板書授課方式,開始使用多媒體軟件輔助講解,但和聲教學缺乏趣味性,教學方法仍比較單一、枯燥,學生學起來很被動,且很大程度上理論學習沒有太多的感性關聯,并與實踐應用相脫節。
(二)理論規則難以理解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本身的呈現形式相對是比較抽象的。同時,和聲理論主要是一種歐洲大小調體系發展而來的音樂理論,與我國的五聲性調式音樂相差很大,二者不是一個體系。我國的學生由于生活中平時沒有感性的積累,對和聲音樂教學中的各種理論規則很難真正理解,就更不用說把和聲理論和實際的音樂創作及應用聯系起來。
(三)理論與實踐難以結合
盡管和聲理論可以講述,但和弦的音響感覺卻無法通過言語具體表達出來講授給學生;而且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力不同,加之學生普遍對音響的感性積累較少,學生對所講解的理論難以產生相應的內心聽覺,和聲學理論知識在教學中很難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學生將所學的和聲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也難以實現結合。例如,很多學生在進行了系統的和聲理論學習后,仍無法進行簡單的四聲部即興伴奏的編排或演唱,并且這種情況還很常見,也使和聲教學的意義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運用合唱練習的必要性
合唱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教堂。合唱是人聲和諧美的結晶,因既具有人聲交響的特征,又在旋律上富于變化和對比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合唱能培養學生的嗓音控制能力、聲音的協調能力以及對和聲的感受力。由于源于大小調和聲的早期實踐,和聲教學在寫作時至今還大多采用四部合唱記譜,基督教唱詩班中的音樂也仍在使用四部合唱。而一個完整的混聲合唱大多擁有8個聲部,在音域上可擴展到4個八度甚至更多,這種特征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歌唱所無法具備的。聲音是人類所具備的最基本的樂器,合唱練習使學生的和聲理論學習與實際音樂感受結合起來:學生在合唱練習所創造的音樂環境中來學習和聲,可以對復雜的和聲理論產生感性上的體會,從而身臨其境地感受和聲的奧秘和魅力,提高對和聲知識的接受和領悟程度。可見,在高校的和聲音樂教學中導入合唱練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大提升了和聲課的教學效果,是一種必要而有效的教學方式。
三、合唱練習的具體運用方法
(一)在和聲教學中恰當運用合唱練習
傳統和聲課程授課方式是先講解和聲法則,接下來讓學生練習,但如果教師在講解法則前先讓學生通過做含有和聲法則的四部合唱練習,讓學生有了了解實際作品的結合點,就能夠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和聲法則。學生在合唱練習的演唱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各聲部的聲音變化,產生對和聲變化色彩的更直觀的體驗,可以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進行和聲的學習,加深對和聲法則的理解。
(二)以合唱為載體進行和聲例題分析
和聲分析是對音樂作品中和聲處理方法的分析,是和聲教學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和聲實際知識與創作技巧的重要途徑。傳統和聲例題講析的重要步驟是鍵盤演奏,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和聲。但現實情況經常是學生在被動甚至茫然地聽,最直觀的聽覺感受就只是轟轟的音響聲。教師可以在這部分教學中運用合唱練習,讓學生進行不同聲部的輪番互換演唱,從而感受每個聲部的旋律走向及聲部烘托作用。通過運用能產生直接感受的合唱練習,以演唱的方式來解說例題,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感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對和聲的各聲部走向、旋律特點及色彩變化等進行自身的感受及判斷,從而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和聲練習中導入合唱模式
高校的音樂教育可以結合不同的專業需要來進行和聲練習的模式調整,教師可分三步安排學生作業:先讓學生以小組(4人以上)為單位,按照和聲的理論規則創作出四部和聲,然后在此基礎上創作簡易的四部合唱,最后小組對四部和聲的不同聲部進行演唱。同時,教師可以選擇部分作品舉行課堂音樂會,并進而采用此模式進行課堂或學期考試。通過這種導入合唱的課后練習形式,改變舊有的以四部和聲為主的書面的和聲教學練習式,使和聲教學不再只是書本上的一堆條條規規,而是成為真正提高學生音樂專業素養和音樂創作能力的有用的理論知識。
結語:在高校的和聲教學過程中,通過在和聲理論的教學、課后練習及考核中運用合唱練習,可以用最直觀的形式描繪和聲;使學生以主動參與的身份來進行和聲的學習,身臨其境地體會和聲,最大程度地感受和聲的語匯及色彩,并將其運用到實踐的創作和演唱中去。
參考文獻
[1]張浩.《四部和聲聽覺訓練基礎教材》[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 07).
[2]狄其安.《怎樣寫合唱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11).
作者簡介:楊虹偲,女(1966.1—),鄭州人,漢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