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三都水族位于貴州省的南部,是全國唯一的一個水族自治縣。水族有獨特的樂器、文字、音樂結構和曲調,水族最盛大的水族節日——“端節”。通過整理資料發現水族的民族民間音樂和樂器獨具特色。由于經濟的日新月異,三都歷史文化在逐漸消失,一些獨特的民族的樂器也面臨失傳。筆者想通過對水族的歷史、音樂調性、音樂特點以及獨特的民族樂器等方面的研究,更多人了解水族,從而達到對水族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的目的。
【關鍵詞】三都水族;音樂分析;民族樂器
三都于1957年1月2日正式成立為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的東南部。水族有屬于本族的文字---水書,水話稱為“泐睢”,水書在之前都沒有統一的印刷版,都是由水書先生親筆記寫。如今的水書一般只用于婚嫁、喪葬祭祀等活動中,為了對水族文字的傳承,小學課本里也會有水族文字的翻譯,水族文字屬于象形類文字,與金文和甲骨文有點相似,目前已發現的水族古文字有500多個并且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的馬尾繡就被稱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其對以后的紡織刺繡發展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水族在音樂與樂器上與別的民族相比較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獨特的音樂結構
水族民族音樂一般都是五聲音階,在歌曲中通常是宮調,徵調和羽調。如譜例:
這是一首屬于吟唱性形態的酒歌,歌詞比較口語化,節奏自由古樸,符合當地人的生活形式,全曲中只有“1、2、3、5”,最后落在“1”上,屬于五聲調式中的宮調,結構分三段,開始的和聲,中部的演唱和尾部的和聲;從歌譜來看,全曲有好多裝飾音和下滑音,每小節的音的數量都不同,通用散板,表現出民族水歌的隨性、自由性。這種一唱一和的幫腔形式,不僅能集中人們的注意力又能烘托現場的氣氛,還能表達對客人或者是生活的祝福。
二、文字“水書”
水書,水話稱為“泐睢”,泐是水族對書和文字的統稱,睢是指水族,意思就是水族的書,水書在之前都沒有統一的印刷版,都是由水書先生親筆記寫,所以在水族,水書先生有很高的地位,如今的水書一般只用于婚嫁、喪葬祭祀等活動中,為了對水族文字的傳承,小學課本里也會有水族文字的翻譯,水族文字屬于象形類文字,與金文和甲骨文有點相似,目前已發現的水族古文字有500多個并且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水族本土民歌
(一)語言性歌詞
水族民歌的歌詞幾乎都是用當地的水話演唱,演唱的內容沒有規定,隨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變化而唱,隨機性很強,而且水族民歌的歌詞通常會采用擬人,夸張,排比的等修辭手法來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人的特點與事情的特征。《造棉花》是水族的創物古歌,歌詞大意為:沒有棉花就沒有布料,沒有布料人們只好用樹皮裹身,沒有布料人們只好用木葉遮體,初造人天下沒有棉花。身上裹的樹皮就是綢緞、布,身上包的枝葉就是過冬的棉衣;喲-喲咿喲,喲-喲咿喲。
從歌詞來看,每句歌詞的數量沒有固定,比較隨性自由,但是全詞中有很多相同音或者是相近的音,讀起來朗朗上口,可以看出水族的歌詞很重視押韻,所以在水族有句話叫做“無句不成韻,無韻不成歌”。
(二)民歌類別
水族人民將水族民歌稱為“旭”,按照內容可把它分為古歌、生產歌、風俗歌、禮儀歌、風物歌、酒歌、喪歌、苦歌、情歌、婚嫁歌等。按形式可分為(雙歌)旭早、(單歌)旭擠、(蔸歌)旭虹、(調歌)旭調、(詰歌)詰俄牙等,而水族民歌中以雙歌、單歌居多,水族民歌的音樂變化很少,旋律主要是集中在1235和123升4,節奏簡單自由,但是幾乎所有的水歌都是以襯詞“喲、咿、喲”旋律為1253作為歌頭,以襯詞“喲、呵”旋律為21作為結尾,中部旋律性相比較歌頭與歌尾就沒那么強,中間部分基本是以說唱的形式來進行訴說,內容不限,在山野間隨即演唱的單歌稱為“旭巴達”,俗稱“山歌”,意思是在山野田地間唱的歌,主要以愛情為題材,旋律自由,音調比較高亢。而在酒席上唱的稱為酒歌或大歌,其它場合唱的稱為小歌。
四、地方性民族樂器
水族的樂器種類比較繁多,民間的樂器主要有銅鼓、胡琴、小二胡、月琴、嗩吶、蘆笙等,多在節日、喪葬和祭祀時使用。樂器主要分成四類:打擊樂、吹管樂、弦樂、彈撥樂。
銅鼓、鈸、皮鼓、銅鑼都屬于打擊樂器,打擊樂中水族首當說的就是銅鼓,水族地區曾經被稱為“銅鼓王國”。銅鼓面寬在1.5尺到2尺之間,鼓面的圖案大多是云雷紋和一些幾何圖案.演奏時用繩索拴住銅鼓的一耳懸掛在離地大約一尺左右,演奏銅鼓需要兩個人,一人右手拿鼓槌敲擊銅鼓的中心面,左手拿竹棒敲打銅鼓邊緣,另外一個人雙手持木桶,隨著同伴的敲擊將木桶進行前后的移動,調節鼓的聲音,敲擊的越快,木桶前后的頻率也就越快嗩吶是水族中最常見的吹管樂器,水族的嗩吶除了吹嘴是蘆哨外,其他全是由銅制成,聲音高亢,洪亮。水族蘆笙,水語稱為“補印”。
弦樂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小二胡”,小二胡是水族人民自己制作的一種樂器,它的外觀與一般使用的京胡差不多,區別主要在于京胡全是由竹子做的,而小二胡可以是竹子做也可以是木頭做,音色柔美。
月琴是在水族的年輕男女中比較受歡迎的彈撥樂器.一般是在戀愛男女互唱情歌跳舞的時候演奏,也可獨自演奏,表達對愛情的憧憬或對愛人的思戀。
水族樂器中“弦鼓”,被稱為“三弦角鼓”,鼓身用整塊原木掏空制成,以牛皮作鼓面,長一米,直徑大概在40公分左右,鼓身兩側有兩對對稱的牛角,三根琴弦連在牛角上,弦下有音孔。現如今已經找不到一只弦鼓,能演奏這種民間藝人更是沒有,唯一的一只仿弦鼓現在被收藏在三都水族名族歌舞團。
五、結語
水族本土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歷史悠久,但是由于現在經濟的不斷滲入以及當地政府的過度開發,使得很多具有水族傳統的民族文化逐漸消逝,眾多的民族樂器失傳。筆者希望通過對三都水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簡單描述,讓更多的人了解三都水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現況,從而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和保護水族民族民間音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都水族的瑰寶。
參考文獻
[1] 韋建麗.《論弘揚民族文化在推動地方社會發展中的作業三都水族自治縣搶救與保護水族文化遺產為例》.
[2] 張仁典,潘曉慧.《從“待客”習俗看水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以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為例》.
[3] 孫志國,黃莉敏,熊晚珍,王樹婷,鐘學彬.《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討》.
[4] 陳國余.《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貴州水族“端節”賽馬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5] 潘國強.《水族音樂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