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欣 范嘉楊
【摘要】“轉動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轉動課堂;高校聲樂教學;生態課堂;模式探索
“轉動課堂”是渤海大學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的,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此視角下,高校聲樂教學生態課堂模式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又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形式、老師示范學生學習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被靈活多樣的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實踐式、互動式教學方式所替代,高校聲樂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受到廣大學生的廣泛歡迎和認可。
一、聲樂教學生態課堂的突出特點
“生態課堂是一種崇尚自主、交往互動、開放生成和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完善生命發展、提升生命質量的場所”,具有著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動態性
當今時代,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發展速度驚人,客觀上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上要多動腦筋,認真探索。與之相應,課堂的教學情境也必須呈現出一個不斷動態發展的局面。尤其是高校聲樂課堂,具有直觀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極強,教師對課堂的規劃和構想要隨著學生的臨場表現和狀態及時做調整,一方面,學生從中獲得適應感,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將自己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靈活地進行重組和調整,進而將教學空間無限延展,為學生多創造藝術實踐機會和表現平臺,實現生態課堂的動態性發展。
(二)均衡性
生態學觀點認為,生態系統只有在內部各組成部分都獲得合理的、均衡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夠實現整個生態系統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同樣,在聲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也相應要求聲樂老師要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將其綜合為一個協調關聯、交互作用的宏觀體系來看待。
一是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這兩種生態主體必須要實現充分的互動、統一、和諧;二是聲樂教師不僅僅要重視對自己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的總體衡量和評價,還要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有效評價;三是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聲樂基本技能、發聲基本原理、基礎理論的學習,而還要重視學生在實踐表演能力方面的培養,具體包括聲樂舞臺表演的實踐能力以及對學生對作品的再創作能力等方面;四是不僅僅要重視與聲樂專業相關內容的教學,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在未來學習生活中的方法論的掌握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教學觀念。
(三)開放性
教師不能夠僅僅把自己的教學活動限制在教室內或者琴房中,教學內容也不應局限在枯燥的自己對教材的講授、示范和對學生發聲練習的指導中。應根據教師教學情況的實際需求以及不同學生的自身條件,認真考慮和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內容、方式、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來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聲樂教學的開放性從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對學生實踐能力、臨場發揮能力、藝術表現力的挖掘和潛移默化的成長,通過走出課堂,走出教室,走上舞臺,學生們在實踐中不斷領悟藝術作品的涵養,內化為對聲樂知識以及技能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這正是一個身心協調發展的生態過程。
(四)平等性
生態課堂強調師生角色的平等性,教師要改變過去單向度的教學方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以小組討論、角色轉換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進而在角色的轉變過程中完成全方位的自我成長。平等的師生角色意味著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充分成長,聲樂專業的學生自信心的樹立意義尤其非凡。
二、“轉動課堂”讓聲樂教學生態課堂模式更精彩地呈現
生態課堂的特點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諧,自主與合作。生態課堂并不是傳統課堂的滿堂灌,要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方案。做到先交后學,能學不教,以學促教,實現探究與生成、開放與選擇、多元的評價方式與個性發展。“轉動課堂”提倡課堂教學的轉型、轉法和轉體,在此模式下聲樂課堂不再是單一、僵硬的老師示范、學生模仿,而是更加趨于生態課堂的概念:
(一)轉型:課堂教學從傳統的以唱法傳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培養學生領悟、實踐能力為中心
聲樂課堂通過“轉型”,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由于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教師可以省去大量的基礎知識時間,代之以精講和答疑,課堂內容安排更為豐富,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模式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思考模式,通過轉型微妙地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習慣,聲樂課堂效果也隨之發生奇妙地“翻轉”效果。
(二)轉法:課堂教學方法從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轉變為啟發式、探究式等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在課堂上,通過向學生灌輸、堆積大量知識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可持續發展,只有轉變教學方法,實施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論”,進而學會自主學習,并通過自主學習源源不斷地探索新知,進而適應未來社會的知識更新。轉動課堂通過“轉法”真正實現了生態課堂中力求達到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效果,學生將掌握探索新知的方法和能力,成為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受益者。
(三)轉體: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聲樂教學本身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更加強調因材施教,轉動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強調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精講、互動與練習三個教學環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體現了能力培養在學生培養中的核心地位,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高校聲樂生態教學真正尋求到了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林琳,楊延東.轉動課堂論[J].渤海大學學報,2015(6):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