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龍 肖喚元
〔摘要〕 馬克思主義能在眾多社會思潮中脫穎而出,不僅在于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善于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宣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要緊貼民眾生活:創新貼近民眾切身利益的訴求方式,創新貼近民眾的文本表達方式,創新貼近民眾的傳播方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要突出時代特征: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反映時代特征的理論創新,凝練具有時代特色的大眾話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需要相應人才隊伍的支撐。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大眾群體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2-0042-04
“話語即權力”是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提出的著名觀點,他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社會團體所認識的過程。” 〔1 〕 (P139 )新形勢下,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尤其是大眾話語權的建構,有效應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邊緣化的風險挑戰,是當前黨和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者要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回應“挑戰”,而不是“被動回應”,通過不斷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進而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大眾話語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我們黨在長期的意識形態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之一。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要緊貼民眾生活
在當代中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旗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在傳播過程中時刻體現著貼近民眾、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必須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大眾話語表達方式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必須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引導民眾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話語體系。
首先,創新貼近民眾切身利益的訴求方式。利益是人們行動的重要動力,人民的奮斗都與自己的利益有關。意識形態發展與利益調整相關聯、相協同,它始終是在為特定的利益群體服務,這是其發揮作用的基本特點,也是其根本性特質所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為人民服務的,它始終在為人民的利益作著有力的辯護,沒有了物質利益的意識形態將會因為失去基礎支撐而坍塌破滅,喪失其生命力和話語權。“通過把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進而使群眾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2 〕 (P99 )為人民謀福祉,這是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最根本的價值訴求。我們黨不僅要在理論上而且要在實踐上切實鞏固主導價值訴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堅持并在實踐中為之努力奮斗,是我們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經驗之一。鞏固了這一價值訴求,理論主張、理想信念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擁護,民眾才能理解、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大眾化進程中貼近民眾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層次、多方面的利益訴求,從群眾普遍關心的利益問題出發,準確提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中蘊含的人民性價值導向,以此作為不斷改進意識形態工作的現實基礎,為推進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在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被苦難深重的廣大中國民眾所接受和認同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解決民眾關注的現實問題,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利益。同理,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要為民眾所喜愛和接受,就要正視社會現實問題并努力解決之,使得大眾話語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和“科學性”。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反映民眾利益訴求,解決民眾的生活困難,符合民眾的思想實際,廣大民眾才能發自內心地認同和接受,才能內化為民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其次,創新貼近民眾的文本表達方式。恰當的話語表達方式將有助于推動民眾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當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能獲得“話語霸權”,除了西方國家擁有強勢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之外,還在于宣傳話語的“普遍性”、“中立性”和“隱蔽性”。相較而言,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有著強烈的目的性、針對性和階級性。在思想單一化的社會里,口號式、標語式、動員式的話語的確能凝聚人心,鼓勵民眾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然而,在思想多元的社會中,民眾的思考能力增強,自主權增大,選擇機會增多,以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已明顯不符合民眾的認知需求。長期的假、大、空的話語形式和宣傳方式無形地隔離了民眾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大削弱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和信仰。意識形態建設決不能脫離廣大民眾的意向而一味地強調高層次,而是要緊緊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要將學術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把繁瑣的、深奧的專業術語轉化為言簡意賅的生活語言,創制貼近民眾生活的親近性文本。毛澤東曾說,“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生活實際的”。他的“三大法寶”、“糖衣炮彈”、“紙老虎”、“三座大山”、“放下包袱”等話語,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等都是既來源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話語形式。這種親近性的話語表達形式,是契合大眾生活的話語方式。
同時,要考慮到不同群體接受方式的差異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產生了新的社會階層和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利益訴求、價值觀念、政治態度、知識水平上存在差異。因此,話語表達方式、關注話題應區別對待,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例如,社會精英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他們十分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和世界形勢,因而可以使用較為專業的語言來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且經濟實力較弱,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如買房、看病、上學等問題,因而可以使用日常話語來宣傳馬克思主義。
最后,創新貼近民眾的傳播方式。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離不開傳播媒介的作用。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民眾獲取信息和資訊的渠道日新月異。傳統的報刊書籍、廣播電視、宣傳板報等傳播媒介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新興的互聯網、手機、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臺也極大地推動了信息的傳遞和溝通。傳播媒介與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有著天然的聯系,必須充分發揮各種傳播媒介在傳播擴散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的積極功效,使其在敘事內容上緊緊抓住民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在表現形式上采取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傳統傳媒與現代傳媒的合力作用。一方面,以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傳媒工具為主,積極主動地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鞏固主陣地;另一方面,以改革創新精神合理運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興媒體拉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普通大眾的心理距離。在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我們要科學運用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多種新媒體方式,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同時創新傳播方式方法,貼近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及時解答人們在現實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活潑的事例灌輸傳播馬克思主義,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網絡思想文化陣地,武裝青少年頭腦。充分發揮傳統傳媒與現代傳媒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方面的合力,使民眾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不斷認同和接受主流意識形態,這是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要突出時代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論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 〔3 〕。反思意識形態工作,黨和國家更加清楚地意識到,主流意識形態教條化和表達方式僵化非但不能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而疏遠了民眾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距離,以至于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與日俱增。因此,要以契合時代特征的要求來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在此基礎上總結新鮮經驗。
首先,要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反映時代特征的理論體系。“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4 〕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具有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使其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這種科學性和先進性體現在對現時代的客觀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馬克思主義在與新的時代、新的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必然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形成新的契合時代需求的馬克思主義,正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夠長久地繁榮與發展就在于契合了當今和平與發展這個大的時代主題。我們在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曾走過一段彎路,一度使得馬克思主義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如脫離現時代的物質生活,無限度地夸大意識形態的功能和地位,造成經濟、政治的大破壞和思想文化的大混亂,使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嚴重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與其他學科的創新不同,它是在繼承中發展,在堅守中創新,不是單純地對以往理論的徹底否定或肯定,而是回到馬克思,又超越馬克思,使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于現時代之中,解決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課題。缺乏時代性的馬克思主義必然被時代所拋棄,也必然遭到民眾的拋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才具有生命力,必然獲得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同。偏離時代要求的理論創新,必將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過于片面化,這是在長期的意識形態實際工作中總結出的深刻教訓。
其次,要凝練具有時代特色的大眾話語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為了適應這一時代主題,創新了很多理論話語、政治話語,不斷豐富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核心話語,使廣大民眾逐漸擺脫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感、偏見。以往走過的彎路警示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形式和宣傳方式,要凝練出切合時代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大眾話語的核心概念,以此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的靈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富有時代氣息的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核心概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正能量”、“核心價值體系”、“生態文明”、“核心價值體觀”、“五位一體”、“中國夢”、“新常態”、“四個全面”等概念,生動地向人民群眾詮釋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深化了廣大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創新和發展具有時代氣息的大眾話語,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同時也增強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當然,這些核心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它必將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檢驗、闡發和凝練。
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需要人才隊伍的支撐
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大眾化需要一批具有崇高信仰、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善于通過實踐身體力行馬克思主義的高素質的理論工作者。一支高素質的理論工作者隊伍是推進意識形態話語權大眾化的智力支撐,他們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培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高素質的理論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理論工作者,也關涉到黨和國家宏偉目標的實現。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為之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 〔5 〕 (P190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信仰者,必須有這樣的狀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深信不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保持必勝的信念,有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努力奮斗的堅決行動;既不會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信仰,也不會因為前進中的挫折而對信仰有所動搖。做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未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樹立必勝的信心。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堅定的信仰的感召力也是無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通過樹立堅定的信仰,才能激發理論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才能自覺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將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同堅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機統一起來,將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體現在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情感上,體現在理論研究成果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上,以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貢獻之中。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信仰,要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武裝大眾,積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其次,馬克主義理論工作者要學會運用群眾語言傳播馬克思主義。精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推進馬克思主義走向民眾,被民眾接受、認同的必由之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大都處于“遮蔽”狀態而隱藏于浩如煙海的經典著作之中,要想使這些基本原理“澄明”就必然涉及到一個“回到”和“重讀”馬克思的過程。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加強對經典著作的研讀,才能自如地、準確地用通俗語言來詮釋學術理論,才能創造和形成被普通群眾接受的通俗語言,進而使經典走進大眾生活,形成大眾話語。馬克主義理論工作者在建構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時,從內容、形式和語言上都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群體的需求,用富有生活氣息和民族氣息的語言和文字傳播馬克思主義,使其走進平常百姓的生活。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史上不乏這樣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們不是制造晦澀的專業術語來迷惑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文字教化人,降低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門檻,讓民眾更加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還要具有“民族性”。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熟悉民族文化、民族歷史,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真正使馬克思主義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之中。
最后,馬克主義理論工作者要以實踐為載體詮釋馬克思主義。適合大眾需要的話語形式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派生出來的,恰當的話語形式有助于推動實踐的發展,也更容易為民眾所認同。列寧指出:“只有當概念成為在實踐意義上的‘自為存在的時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終地抓住、把握、通曉認識的這個客觀真理。” 〔6 〕 (P181)話語形式不能脫離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內容,現實的實踐決定話語形式。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是意識形態話語形式的核心內容,話語形式是對改革開放生動實踐的表現,二者相輔相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理論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興趣、愛好的學術層面,應深入到關注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的層面,一定要走出書齋,走向實踐,走進社會,離開實踐層面,任何研究都將失去價值和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僅要體現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動和實踐上依據馬克思主義要求去做,身體力行馬克思主義。廣大人民群眾不會接受只有理想而缺乏現實性的理論,要求理論工作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解決民眾的現實問題相結合,在實踐中詮釋科學理論的價值。通過實踐,向廣大民眾詮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使民眾在所見所聞之中感受馬克思主義,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使馬克思主義主義走進民眾的內心。
今后幾十年,是我國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應對國外敵對勢力實行和平演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引導民眾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形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大眾話語,進而使廣大人民群眾接受、認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是當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馮 剛.新形勢下意識形態相關問題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3〕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4〕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大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09.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 蘇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