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杰
【摘要】周小燕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她是中國聲樂發展的奠基人。而在上世紀就流傳著“北有沈湘,南有周小燕”之說,就足以證明周先生在中國聲樂教育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她的美聲教學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至今,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形成了一套系統、科學、專業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音樂家,她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本人試圖從周小燕的美聲教學之路的探析,希望能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研究起到一定的填充作用。
【關鍵詞】美聲唱法;音樂教學;藝術熏陶
一、教育家和歌唱家雙重身份的擁有者——周小燕
(一)受中西方音樂文化雙重熏陶的歌唱家
周小燕,是巾圍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及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先生的父親周蒼柏是一名銀行家,湖北人士,因為她白小喜歡音樂。1935年,周小燕先生考入上海國立音專,二年后又趕赴巴黎留學。在國外的留學生涯中,她得到了很好的藝術氛圍的熏陶和鍛煉,如1945年她在巴黎圍立大歌劇院進行演出;1947年5月和著名鋼琴家李獻敏女士在第二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上登臺演唱。也止由于家庭傳統和多年中西方音樂文化的雙重熏陶,周小燕藝術功底愈加深厚,這就為她后來從事于舞臺演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歌者,她有著高超的音樂技巧,純凈的音色,引人人勝的歌喉。曾有人這樣評價周小燕先生的美妙歌聲:她的嗓音純凈,像水晶一樣的透明,像鉆石一樣的閃閃發光,她嫻熟高超的花腔技術穿透性極強;而作為一名愛國者,在留學歐洲的時問里,她時刻銘記著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在她每次上臺表演的時候,總是像一朵昂首綻放的玫瑰花般的絢爛無比,身襲古典旗袍,既高貴又典雅。她除了用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各國不同語言演唱歌曲外,在每次演出之中還要演唱中國風格的藝術歌曲,如《長城謠》《神女》《紅豆詞》《春曉》等等都是她經常演唱的中國聲樂作品。所以無論是一名歌唱家還是一名愛國人士,她的歌唱之路是積極的、向上的,代表著中國近現代聲樂發展的藝術成就。
(二)開創中國聲樂學派的聲樂教育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她受托出任了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一職,且親自主持創建了周小燕歌劇藝術中心,她被認為是現當代中國美聲的權威。周小燕先生一路走來,經歷了從演唱轉到教學的轉型,她的聲樂教學之路也代表了現當代中國美聲發展的漫長探索期。在50年代的從教之初,只教女高音,以示范演唱為主,然卻出現了聲音模式化的教學現象。這次過后,周小燕先生一次次的總結曾經失敗經驗,逐漸地摸索規律,她教學中因材施教且注重藝術與演唱個性二者互相統一的主張,在辛勤汗水的澆灌下成功地培養出了一大批各個聲部、不同個性的優秀歌唱家。“學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她的得意門生之一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先生曾經這樣說。周小燕從教生涯漫長,中間也經歷頗多,她的聲樂教學經歷代表著中國聲樂學派的發展。
二、中國近現代美聲教育的開拓者——周小燕
據說在周小燕先生家的客廳墻上,掛著一行醒目的大字:以真為美。此處的真,是一種質樸,一種境界,也是她從事于中國美聲教育的基本原則。她的一生與新中國的聲樂藝術、聲樂教學和歌劇事業息息相關,其德藝雙馨、仁心無限的大師風范為世人所贊,培養出了張建一、廖昌永等好幾個國際知名的優秀聲樂人才。真,是她為中國聲樂教育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和力量的寫照。
(一)上世紀40.50年代的初期探索
1949年7月周小燕赴京參加了第一屆文代會,周恩來鄧穎超陪她游覽了頤和園,為她題詞:“為建設人民音樂而努力。”此時,已是一副爛攤子的圍立音樂專科學校被改名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應她的老同學、首任院長賀綠汀之邀擔任聲樂系主任。從此,這位享譽世界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就與教育結緣。那些日子里,周小燕將整個身心投入到謳歌新中國的成就巾去,以為新中國發展聲樂歌唱事業為己任。“也許當時在她的腦海巾還沒有形成“創建中國聲樂學派”之類的明確概念. 但她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是自覺地、有意識地去探索美聲唱法與中國語言、中國旋法、中國風格及中國傳統歌唱美學有機結合的可能性的,并且堅持不懈地努力。我以為,周小燕的這種努力,正是當時巾圍許許多多聲樂家進行創建中國聲樂學派的開拓性努力的一部分。”所以從周先生當年回國的情形看,中國聲樂發展最初的探索之中,周小燕也是在這種困苦的環境之中開始了她的藝術從教生涯。
(二)上世紀60、70年代的藝術沉寂
60、70年代各種政治運動接踵而來,對她的音樂教育造成很大的干擾。尤其是在十年動亂中,上海音樂學院是重災區,周小燕被批被斗,打掃廁所,種地養雞,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仍在琢磨聲樂上的事。文革時期是周小燕先生一生中藝術最暗淡的時間,在這十年的時間里她既被不允許開口歌唱也不可以進行教學工作,然一向對于中國聲樂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卻一直支撐著她在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她注意到“樣板戲”里演員的唱腔和唱法和從前不一樣了,就感到“我們的教學、唱法也要改進。”當然,作為音樂教育家,令她最痛苦的是不能教學生。直到1973年,在強大的“民問呼聲”下,校革委會終于同意“嘗試恢復”周小燕工作。一回到學校,就有兩位穿軍裝的小戰士向他敬禮,一是魏松,一是韓適。后來又增加了一個“工農兵學員”羅魏。周小燕收了他們做學生,偷偷拉起窗簾,讓魏松他們把耳朵貼在留聲機上聽沒被抄走的幾張外國歌劇唱片,現如今魏松的演唱已為國內外聲樂專家評價為世界級的水準。
(三)80年代以后藝術教育的最高峰
80年代文革結束,中國音樂界開始了新的發展,這也是同世界隔斷了20年后的中國聲樂復蘇70多歲的她又在教學的同時還創辦了周小燕藝術巾心,并出任歌劇巾心的藝術總監。盡管無任何演出經費,但每周上課的日程卻排得滿滿的,許多著名的歌劇演員也都是慕名而來。歌劇中心自成立以來都要對學員進行系統科學的授課,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培養出一批優秀歌唱家和歌劇演員,很多學員在國際、國內重大聲樂比賽巾獲獎,周先生的一生都在為中國聲樂未來的發展培養后輩人才。曾經說:“我搞歌劇中心就是我不能唱了,不能上臺了,也要創造舞臺讓他們上,給他們創造條件,只要我們周內有舞臺,他們就會回來,或者回來教書,或者回來當演員繼續唱,他們都這樣跟我表示。”十五年來,周小燕歌劇巾心先后排演了《弄臣》、《原野》、《騙婚記》等多部歌劇,并受到國際友人的贊譽。白2000年以來,歌劇巾心每年都要舉辦一期“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現大師班已成為巾國培養杰出聲樂人才的品牌教學項目。另外,《周小燕:歌唱的基礎》的出版也在這個時期,它代表著中國聲樂的發展方向,是建國五十周年重點出版項目,主要內容包括歌唱的樂器、呼吸器官(動力)、發聲器官(振動體)、共鳴器官(共鳴器)、歌唱的呼吸及其類型等幾個方面。這些光碟的出版為年輕一代學習中國聲樂留下了一筆財富,被看作二十一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的精品。
三、春華秋實碩果累累
美聲與流行,在很多普通人心目中是大雅、大俗的表現,年輕人既喜歡流行音樂,又向往古典藝術的魅力,總之感覺二者相距很遠。在周小燕看來并非如此,她說:“我不主張有幾種唱法,主要是風格不同。流行音樂比較通俗,容易被大眾理解和領悟;而歌劇詠嘆凋等由于演唱難度比較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不如流行音樂來得普及。”作為一名巾圍聲樂學派發展的奠基人,她希望美聲也能流行起來,“我希望美聲能夠更加走進大眾的生活中,所以這次來武漢辦音樂會,也是想要爭取更多觀眾喜愛美聲”。周小燕雖現已是95歲高齡的老人,是理當頤養天年的年紀了,但她依然處于“正在進行時”。她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她的歌聲也曾經遍布世界很多地方的音樂廳,她的一生可以說是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