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秀
摘要: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新教材中增加了綜合性學習這一版塊。因為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不囿于語文學科特定的知識體系,不囿于語文能力的某個方面,其內容更多的來自社會、自然、學生自身各種類型的生活。同時它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所以我們很多老師就無止境的綜合,出現了“綜合性”涵蓋一切的現象,忽略了綜合內容的主次的確定。明白“綜合”和“活動”都僅是手段,在“綜合”和“活動”中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才是綜合性學習的宗旨。而要想把握住這個宗旨,在語文的綜合性活動中,必須要突出“語文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綜合性;學習;語文魅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姓“語”,即不管我們的學習活動涉及到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腳點都在“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是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掌握。明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一切均以語文學科的目標、性質、特點為出發點,綜合性帶給了語文學習無限的空間,在于“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本腿绾巫屨Z文綜合性學習凸顯語文魅力,我談談我們的做法。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在學生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和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基礎上,讓學生在親自參與中獲得積極體驗,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整體發展聽、說、讀寫能力。所以,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也是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是各種學習方式綜合運用的過程,但在這些綜合中,學生已有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是基礎,因此,要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充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凸顯語文魅力是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能在宏觀上把握教材,不僅是了解本單元的主題,更要明確相應單元對學生的能力訓練與要求的著眼點。
教材的編排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安排的。如七年級應關注語文與自我,語文與自然,語文與社會,語文與家庭這些與學生生活聯系很緊密的內容,在能力上主要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學習習慣上培養學生讀書習慣,積累意識,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習慣,口語交際方面側重說話態度大方,圍繞一個中心。寫作能力主要培養學生記敘描寫能力和聯想、想像能力。如果此時老師為了讓學生體現生活中的語文開發一個話題《說不盡的手》。并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手,欣賞文學作品中手,探究圖片中的手,這個話題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但由于對優秀作品的欣賞能力,在寫作上側重于議論能力的訓練,這是九年級學生的學習要求與目標,所以本話題中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手”這一內容就難以較好落實。本話題中“探究圖片中的手”也是側重于說明的條理性,說明方法的掌握,這是八年級學生才具備的能力,這里還要求對“圖片中的手”有較深入的思考,這也是九年級學生才能達到的水平。所以準確把握教材內容,明確教材目標,是有效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成敗的關鍵在于,老師是否能根據班上學生的學習生活生活情況和他們的興趣特長與不足,從而選擇適合學生開展的學習課題,課題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對活動的設計和開展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興趣和行動。據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能力情況來精心設計相應的活動專題。專題要能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熱情,始終圍繞在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而開展。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也追星”這個綜合性學習中,教材設計了名人故事大家講、最近我在讀、瑕疵互見說名人三項內容,但我考慮我任教的班級學生的視野不夠開闊,知識面較窄,而本班的班風正、學風濃,曾涌現過許多或積極上進,或甘于奉獻,或自立自強的優秀學生的情況,將本次活動主題改為“我追我星”。讓學生在班上確定一個自己的榜樣,將其作為“星”,當把確定的榜樣“星”相同的人劃為一組,接著我據此設立了三個活動。一是共同搜集整理你心目中的“星”的故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同學講你認為他的最有價值、最感人的故事片斷,講完后談自己的感受。二是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為他寫一篇傳記。三是為你心目中的“星”用精練而有一定文采的語言提幾點建議或幾句忠告。這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確立心中的榜樣,探尋榜樣的足跡,學習他的精神,又能較好地培養他們的觀察習慣,讓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充分開發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本活動專題能緊扣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中用語文和學語文。
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并不僅是追求某種知識或能力達成的水平,而是鍛煉、提高綜合性學習的效益。因此,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比單純的結果更為重要。過程是綜合性學習的生命,是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順利實施的關鍵。在活動中,要密切聯系學習實際,時刻關注學生的困難與需求,對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要為其出謀劃策,或者事先設計回避可能受阻的預案,特別是當他們的活動與語文學習聯系不太緊密時,要及時指導,老師要能“化腐朽為神奇”。
如在《蓮文化的魅力》這個綜合性學習中,對蓮的科學探索這一活動,因為里面有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以及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學生就容易將了解蓮的特性,會寫簡單說明文誤以為是對蓮做植物探究。這就背離了語文綜合性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宗旨。在《大家來賞荷》這一活動中,由于很多地方不具備賞荷的條件,所以老師調整為“賞荷姿”,搜集關于荷的圖片,但為了避免學生作純美術探究,老師可以讓學生描繪圖片中的內容,這就能較好地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想像力,能真正凸顯語文魅力的要求所導致的結果。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凸顯語文魅力,重在過程,但不能忽視成果展示與終結性的評價。評價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導向和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乃至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評價內容要突出語文魅力與綜合性。評價中既要著眼于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與參與態度,更要全面考察學生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要力爭通過評價來強化并提升他們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