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東漢樂的現狀和傳承模式的研究分析

2015-04-29 00:44:03鐘玲鐘禮俊
北方音樂 2015年13期
關鍵詞:研究分析現狀

鐘玲 鐘禮俊

【摘要】廣東漢樂是客家音樂文化的瑰寶,在粵東地區有廣泛的群眾性,隨著現代生活不斷影響人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習慣,口傳心授的傳統技藝逐漸老化已經很難再適應大眾的眼球,引導建立可行有效的機制、發揮各機構的優勢整合互補,傳承與創新口號才不會是一種空話。

【關鍵詞】廣東漢樂;現狀;傳承模式;研究分析

20世紀是中國民族音樂迅速發展的時代,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落實和執行中央《關于在文藝界廣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的主題實踐活動的意見的號召,2014年12月12日,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與廣東民族樂團簽訂了廣東省省直文藝院團與基層文藝團體“結對子”共建協議書,以提升基層文藝團隊的創作表演水平,開辟了廣東漢樂傳承的新天地。

一、廣東漢樂的歷史文化價值

源于中土禮樂的“廣東漢樂”是由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前從中原帶來,被譽為中州古樂的活化石。廣東漢樂的發源地和根據地是嶺南東部“廣東漢樂之鄉”(大埔)“客家人”融匯當地音樂并逐漸自成一體的純器樂樂種。廣東漢樂原是為戲曲伴奏的音樂,后來才逐漸演變成脫離戲劇舞臺而進行單獨演奏的絲弦樂曲。廣東漢樂作為客家民間器樂在傳奏是和客家的產生緊密相連的。“廣東漢樂”是古今客家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是客家人民世代相承的精神記憶,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結晶,是客家文化發展多樣性的生動見證。“廣東漢樂”也是唯一不用地域命名的樂種,古曲遺音淳樸,由于中原漢人的南遷,帶來了中原地區的文化習俗并在當地流傳和演變,并世代相傳,廣東漢樂不僅富有南國的清純秀麗,也承襲了中原莊重沉穩、樸實大方的古風。

二、廣東漢樂的由來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東漢樂是廣東三大樂種之一,在1962年定名為廣東漢樂之前叫法多樣,如“中州古樂”、“和弦索”、“鬧八音”、“漢調”、“中軍班”、“外江弦”、“鑼鼓吹”、“粵東民間音樂”等等,主要活動區域在廣東梅州大埔、福建龍巖、梅州各縣區及周邊省份。有著千年歷史的廣東漢樂隨著歷代南遷的漢族先民經過與沿途各地中原住民音樂的交融,最終演化成既有中原音樂韻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個樂種。

三、廣東漢樂的現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即農耕文明逐漸削弱乃至部分消失,人民群眾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變化,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給一向主要靠口耳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還有自身形式和內容陳舊、脫離時代審美等原因,“村頭戲臺”已成為兒時的記憶,使之逐漸地部分或全部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土壤,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流傳了七百多年的廣東漢樂曲譜存世現有800多首,目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手段、范圍和力度對廣東漢樂的傳承保護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文化館、群藝館、漢樂協會等這樣的“文化平臺”保證其常態化的工作,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已遠遠不能滿足廣東漢樂良性發展的生存空間。

(一)廣東漢樂樂社的傳承現狀

廣東漢樂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流傳于民間的樂社和“私活局”,造就了一大批漢樂人才。 廣東漢樂從有史記載之日起,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包括“坊間”(民間)藝人在內的樂界人士都做了大量的建設性工作,如錢熱儲主編的《汕頭公益社樂劇月刊》、上海的“逸尚社”、汕頭的“公益社”和“以成社”,大埔的“同益國樂社”、廣州的“潮梅音樂社”、新加坡的“儒樂部”、馬來西亞的“大埔國樂社”、印尼“茶陽公會國樂部”、泰國的“肖戛玉國樂社”等等;新世紀更掀起了一股廣東漢樂的熱潮,涌現了一批規范的協會組織,如大埔廣東漢樂協會、梅州廣東漢樂協會、梅州市古琴協會、廣東省漢樂協會等。民間的樂社有東湖漢樂社、康樂園休閑娛樂室、蕉嶺漢樂社、丙村曲藝隊、梅州樂友社、夏萬秋漢樂社等等。

但與其具有數百年的歷史和在民間影響深遠的情形相比較,對廣東漢樂的曲牌形態研究還是比較滯后的。就其曲目應用實踐角度而論,此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肘著對廣東漢樂發展研究的深入。“廣東漢樂”是漢樂愛好者以樂社組織的形式流傳于民間,長期處于群眾性的自流狀態,漢樂手一般都是離退休干部居多,大部分的漢樂愛好者均是以一種自發自為的方式為廣東漢樂在默默無聞奉獻著,靠拉贊助、組織演出來維持日常開支,這樣的傳承方式顯得有點艱難和容易衰退。如據丙村曲藝隊的負責人介紹:曲藝隊從1993年開始組建,成員都是拿鋤頭的農民,都是農忙閑時聚集一起切磋技藝,基本上都能保持每星期的正常演奏活動,這些樂社是沒有固定的經費,如遇有演出任務或比賽,均由自己想辦法負責安排一切費用開支,有時候由個別愛好漢樂的民營企業老板會提供贊助支持,丙村曲藝隊還多次參加梅州市漢樂大賽均獲得好成績,大部分成員表示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爭取更多、更高的榮譽,以此來保證廣東漢樂的可持續發展;還有東湖樂社的負責人介紹也是這樣:東湖樂社成立于2004年3月,目前樂社成員有60多人,年齡40歲以下的根本沒有,大部分都是因為退休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這群人生活較寬裕,和弦索保持單一的、純粹的娛樂為主,通過了解大部分成員都很高興來漢樂社這里活動,不但可以認識新朋友,而且還可以耳染目睹學習很多新曲子,對漢樂社的日常開支自愿為原則都十分熱心主動地提供活動場所費用,自己也喜歡愛好漢樂的李老板更是連續多年出資租店面提供場所和購置樂器,盡力保持漢樂社的正常演奏活動等;沒有經費支持其他很多的民間漢樂社普遍都存在諸多問題和發展傳承創新的意識令人深思和焦慮。

(二)廣東漢樂之鄉大埔縣的傳承現狀

1962年才定名的“廣東漢樂”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樂”盛行的大埔縣是“廣東漢樂之鄉”,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群眾樂手多達千人,其中國家音協和省音協會員有幾十多人,群眾漢樂活動在全縣蓬勃開展,呈現出了“村村聞鼓樂,處處弄弦蕭”的空前盛景。廣東漢樂自明清1557年(嘉靖36年)以來首創《大埔縣志》始記有關樂事起,便有“埔之在潮弦誦媲鄒魯”、“家誦戶弦或比屋弦書”之說。民間樂社、弦館隨處可見,晚清至抗戰前的大埔縣“笛館”據統計有近百個,同時大埔縣也是廣東漢劇的發源地,廣東漢劇和廣東漢樂是相互交融的,目前大埔縣專業漢劇團行當齊全,能正常投排演出大型古裝及現代漢劇,城鄉業余漢劇人才仍有一定數量。

大埔縣縣委、縣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一直都很重視和支持,縣宣傳文化部門也積極主動地開展對廣東漢樂進行搶救保護工作。縣文化局于1981年冬就邀請廣州音像出版社來埔,對廣東漢樂進行了搶救性演奏、錄音,制作八盒錄音帶。1982年開始組織縣內廣東漢樂名家和縣外埔籍漢樂高手對大埔廣東漢樂樂譜進行了一次挖掘、收集、整理,出版了《廣東漢樂三百首》,《大埔縣歷史文化叢書—大埔漢樂》《漢樂研究》等極大地推動了廣東漢樂活動的開展。

大埔縣的廣東漢樂研究會于1988年成立,目前會員達300多人,大埔縣各鎮還成立了廣東漢樂研究會分會,全縣城鄉漢樂演奏點多達60多個,并擁有女子漢樂團、少年漢樂隊等,群眾漢樂活動在全縣蓬勃開展。2001年以來,縣文廣局舉辦了三屆全縣廣東漢樂漢曲匯演,舉辦了兩屆《客風·出水蓮》大型漢樂演奏會;2008年11月份大埔縣還舉行了首屆國際漢樂節,邀請2個以上國家港澳臺地區及國內2省7市漢樂社團參加演出;大埔漢樂隊伍還多次赴省赴京參加比賽榮獲獎勵,如在廣東省第六屆群眾音樂花會和嶺南民間藝術匯演中榮獲金獎等;2010年參加香港客家文化大展演;2015年7月大埔小學的漢樂團參加梅州市第十一屆中小學文藝展演獲獎等等。目前大埔縣的傳承現狀相對來說還是具備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但是水平參差不齊有待提高,大埔的漢樂人更不能滿足現狀,相關部門要加強創造和提供對樂社、樂手的培訓學習條件、定期進行業務考核和評估,規范樂譜編輯。廣東漢樂太多的譜例均沒有很詳盡地按照現代樂譜規范記譜,一首漢樂曲同時會有幾個版本的樂譜,不利于初學者認識和了解廣東漢樂。廣東漢樂大部分的樂手都是來自民間,演奏都是根據個人喜好和審美品位進行演奏,這也是從更深層面體現了傳統音樂傳承方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藝術表現形式,聘請專家評審組建一支具有專業水平的漢樂團,同時廣東漢樂的研究要緊貼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的關注,要從音樂本體結構上吸收、采集、分析廣東漢樂作品,以此來發展和創作更具有客家特色和中原音韻的新音樂作品,更要“基于傳統,力求創新”,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而創造更多的廣東漢樂,這樣傳承會更具體內涵會更豐富。

(三)廣東漢樂半職業化的傳承現狀

廣東漢樂另一個聚集點是梅州漢樂協會。梅州漢樂協會是由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創辦,于2006年成立,目前會員達150多人。參加人員專業的、非專業的、退休的、在職的、老的、年青的組成,聘請關心廣東漢樂的企業老板、知名人士、領導干部等為顧問、名譽會長,會員中年齡最大的已80多歲,最小的只有16歲。本著對廣東漢樂的愛好,發揚廣東漢樂、為廣東漢樂這一古老的樂種得以繼承發展而自愿結合的群體活動。梅州漢樂協會自成立以來風雨無阻地堅持每周二、四集中排練,在協會成立的過程中,組織了晉京演出匯報、參加了梅州市第五屆群眾文藝匯演并榮獲一等獎、深圳市第二屆公園文化節、深圳工業區展演等,擴大了廣東漢樂的影響范圍,讓更多地人接觸和了解廣東漢樂的無窮魅力。

(四)廣東漢樂職業化的傳承現狀

廣東漢樂最具活態傳承規模的就是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廣東漢劇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劇保護基地。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目前下設行政部、研究部、培訓部、展演部四個部門,廣東漢劇和廣東漢樂的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廣東漢樂原是為戲曲伴奏的音樂,后來才逐漸演變成脫離戲劇舞臺而進行單獨演奏的絲弦樂曲,廣東漢劇音樂大部分都是由廣東漢樂形成的, 大部分的漢樂手還能兼唱皮黃。另外,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為了進一步推進文藝教育與藝術普及工作,積極響應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聯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百家千場藝術講座下基層活動的通知》,有針對性地、接地氣的組織隊伍到基層各樂社進行各種形式的廣東漢樂文化交流和輔導,讓其在新常態下的傳承和創新充滿活力。但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副院長徐青認為,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急需解決,如專業視野不開闊,人才隊伍資源要整合,缺少激勵創新機制,技術層面的提升和理論方面的研究隊伍有待提高等。

(五)廣東漢樂課堂教育的傳承現狀

廣東漢樂是漢樂愛好者們茶余飯后自發的、自娛自樂的、自流的形式生存于民間,有部分是以家庭學習為主,家庭成員當中有前輩懂漢樂,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口傳心授、耳染目睹也慢慢開始操琴品樂,還有就是漢樂社樂手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溝通,坊間日益興盛的隊伍也形成了廣東漢樂特有的天地。可以這么說系統規范的學校課堂教育是在梅州市藝術學校開漢劇班之前是沒有的。2012年嘉應學院開設了高校非遺課程、個別有遠見的培訓機構組織等等,但都只存在淺層面的交流和學習,或者是掛個牌匾,比較規范的就是梅州市藝術學校的漢劇班、還有2015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開設了藝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專業科目學習的師資培訓。另外各中小學因為應試教育,音樂師資缺乏,專職的音樂老師不多,再加上因為中小學音樂老師大部分都是高等音樂院校畢業的學生,中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一直沿續歐洲體系的教學模式,她們接受的知識過于片面追求表演技能的訓練,和地方區域性的音樂文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即使這樣,農村還不一定有,有些偏遠山區的音樂老師是兼職的,所謂兼職就是語文、數學老師都可以上音樂課,幼兒園那就是少之又少了,稍微會唱歌的都可以上音樂課等等,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傳承談何容易!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的今天,要建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要讓更多專業的漢樂樂手進校園提高本土音樂文化的師資力量,才能做到更好的實質性的傳承和創新。

(六)廣東漢樂家族式的傳承現狀

客家人在大遷徙的歷史過程中有強烈的家族傳統意識,尊祖敬宗,而廣東漢樂的生存和客家人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廣東漢樂家族式的傳承模式也是其一種特有的表現方式,主要以家族成員為主,代代相傳,如古箏大師饒寧新祖父是饒佩玖,其自幼受父親漢樂名家饒從舉先生熏陶,饒寧新之子饒蜀行也從小濡沐廣東漢樂藝術并傳承著;還有頭弦世家鐘鑑堯先生,家族成員并傳承頭弦藝術的有鐘開城、鐘開強、鐘禮俊、鐘禮杰、鐘禮坤、鐘經思;嗩吶余述仙等等。

四、目前廣東漢樂傳承發展的保護措施及對策

目前廣東漢樂最具活態傳承規模的就是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起到了很重要的傳承和保護。政府對廣東漢樂傳承發展也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措施及對策,如: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制訂法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納入法制管理,使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是維護各自獨特文化身份、文化主權的具體行為。并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共享,更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符合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文明對話的必然要求;

2.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及非保機構為主體,建立起和完善了縣、鎮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保護工作專家組、各縣非保中心和各鄉鎮的文化站,有了一定的編制、專門經費和規范開發利用的評估審查和批準程序;

3.政府逐步對轄區內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分批公布,對重點項目的主要傳承人政府在向社會公布予以認定的基礎上,撥出專款,對主要傳承人給予一定的傳藝津貼;

4.支持各縣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所作的努力,遵循文化遺產保護規律,建立科學完備的保護措施,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努力建立起雙邊和多邊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加強在國際多邊文化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加強各縣之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管理方面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提升交流合作成效;

5.加大、加深、加寬媒體的宣傳力度和政府文化部門大力扶持,并在保留傳統精華的基礎上開展民間藝術活動,大膽改革和創新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畢竟傳承客家音樂文化光靠某一個人是有限的。如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客家音樂文化研討會,設立有關非遺的藝術大賽、非遺文化大觀年、舉辦大規模傳統文化表演藝術競賽、“南國牡丹杯”群眾廣東漢曲、漢樂大賽、南國牡丹大講堂、周五有戲、周六藝苑、客都情·中國夢音樂會、首屆廣東漢劇展演周、“漢韻雅音”漢樂、漢曲音樂會、百人漢樂音樂會、廣東省第八屆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等等;

6.文化主管部門加大對青少年參與民間藝術活動培訓、輔導的工作力度,使民間藝術活動后繼有人。通過建設數據庫維護和完善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資料檔案,撥給一定的經費,政府鼓勵年輕人制作有關非遺的創意電影、網站,并進行評比選出優秀獎勵;

7.政府加大財政扶持的力度,同時對利用社會資金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制訂專門的文件進行規范,并對投資者進行政策上的優惠。建立專項基金為廣東漢樂的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成立了具有專業素養更高的廣東漢樂團;

8.目前具備一定規模的是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和梅州漢樂協會,演出活動和組織比較完善,特別是梅州漢樂協會成立兩三年的時間里頻繁的演出活動效果非常好,但這還是漢樂手以自發的形式,自己找贊助、自己找演出任務,政府部門在這樣的基礎給予一定的支持并制定相關政策,打造更多的精品;

9.制作了高品質的廣東漢樂精致音響的攝錄、出品發行,并組織了有一定質量的知識講座,如《廣東漢樂曲庫》《中國廣東漢樂頭弦專輯》《廣東漢樂大全》等以出版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使其在千萬次的演奏、演繹實踐中得到再好不過的傳承和保護;

10.嘉應學院申報課題項目、進校園系列活動和出版書籍教材等。

五、目前廣東漢樂傳承發展研究可行性的建議和意見

首先,鑒于目前廣東漢樂的現狀,特別是在大埔縣相關部門要加強創造和提供對樂社、樂手的培訓學習條件、定期進行業務考核和評估,并要規范樂譜編輯。廣東漢樂太多的譜例均沒有很詳盡地按照現代樂譜規范記譜,一首漢樂曲同時會有幾個版本的樂譜,不利于初學者認識和了解廣東漢樂。廣東漢樂大部分的樂手都是來自民間,演奏都是根據個人喜好和審美品位進行演奏,這也是從更深層面體現了傳統音樂傳承方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藝術表現形式,建議在大埔縣聘請專家評審組建一支屬事業編制、具有專業水平的漢樂團,樂手全部是職業化,這樣就更有利于廣東漢樂的傳承與發展,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參與傳承,使這古老的文化精髓能源遠流傳。同時廣東漢樂的研究要緊貼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的關注,要從音樂本體結構上吸收、采集、分析廣東漢樂作品,以此來發展和創作更具有客家特色和中原音韻的新音樂作品,更要“基于傳統,力求創新”,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而創造更多的廣東漢樂,這樣傳承會更具體內涵會更豐富。

其次,政府加大財政扶持的力度,同時對利用社會資金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制訂專門的文件進行規范,并對投資者進行政策上的優惠。必須要建立專項基金為廣東漢樂的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必須成立具有專業素養更高的廣東漢樂團,公開招聘樂隊各專業演奏員,聘請專業人士(民族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方面)擔任長期的顧問。加大力度對廣東漢樂人才包括(演唱、創作、編劇、作曲等)挖掘和培養,提供良好的平臺。把優秀的漢樂手送往專業音樂院校進修學習,提高演奏技術和音樂理論研究。

最后,作為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及非保機構、各縣非保中心和各鄉鎮的相關,做實地調查評估后對具備一定傳承能力的樂社就要實施實質性的傳承保護措施,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專門經費,政府成立專項基金可以使他們沒有了后顧之憂,同時委派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一些年輕的職業漢樂人士定期設點下基層進行輔導,并把此項列入實踐考評制度,鼓勵更多樂社做好廣東漢樂的傳承,全心全意打造、提升廣東漢樂品牌意識。

六、結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任何民族、任何地域內的民間音樂,它們的發生、發展和變異都離不開本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活動,隨著全民音樂素質教育的研討和實踐的深入,人們藝術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其開放的大視野、多視角,隨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文化熱”的不斷升溫,有著客家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廣東漢樂傳承和發展創新手法也日益變化,隨著時代的進步,本著從傳統音樂本位立場出發,尊重歷史、保持傳統、精確再現廣東漢樂內涵和神韻,讓廣東漢樂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更“活”起來!

參考文獻

[1]中國戲劇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上下)[M].中國ISBN中心.1996.11.北京.

[2]蔣菁,管建華,錢茸.中國音樂文化大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北京.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1.上海.

[4]大埔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合編.《漢樂研究》十五期合訂本[M].2004.8.梅州.

[5]梅州市“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客家生態文化保護區相關課題研究報告》,2009.11.

[6]陳志勇.廣東漢劇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12.廣州.

[7]丘煌.廣東漢劇音樂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3.廣州.

[8]《廣東漢樂曲庫》(第一卷—第八卷)[M].廣東嘉應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13.3.梅州.

[9]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2015.7.北京.

[10]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5.1.北京.

作者簡介:鐘 玲(1971—),女,廣東梅江區人,嘉應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副教授,學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客家民族民間音樂。

猜你喜歡
研究分析現狀
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研究
網絡犯罪的刑事管轄權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08
校園網絡安全的體系研究
信息化條件下武警部隊通信保障探析
淺談廣電光纖通信接入技術
關于變壓器高壓試驗技術的研究分析
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3:07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欧美日韩91|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视频a| 国产三级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天天爽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欧美在线伊人| 欧洲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午夜日b视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日韩高清一区 |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91系列在线观看|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xxx| 久久性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日韩欧美91| 九色综合视频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人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夜夜拍夜夜爽| 亚洲欧美天堂网|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69综合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嫩草在线视频| www.国产福利|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色噜噜综合网| 正在播放久久|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狠狠亚洲五月天| 亚洲婷婷六月| 久久网欧美|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狠狠干综合|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欧美成人一级|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成人亚洲国产|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