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畢生從事職業教育,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職業教育思想,研究其思想的形成與演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黃炎培 職業教育 形成與演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16-02
黃炎培(1878-1965),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他以畢生精力奉獻于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傳統教育,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重要貢獻。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進國家的教育經驗,反思中國自辦新教育以來的問題和教訓,不斷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帝國主義列強暫時放松了對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和壓榨,使這些國家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充分利用了這一有利時機,緊鑼密鼓地大辦實業。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各種技術和管理人員嚴重短缺。那么,為民族工商業輸送人才就成了教育界的一大課題。[1]經過洋務教育和維新教育的相繼推進,促成20世紀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實業教育是兩個熱點。癸卯學制頒行后,普通教育發展速度遠高于實業教育,二者比例極不相稱,職業教育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迅速發展起來。
一、早期的實業教育思想
黃炎培的父親黃叔才教過書,但主要是長年在外為人作幕僚,家庭生活并不寬裕。黃炎培幼年跟隨母親孟樾清識字,九歲起到外祖父家塾讀書,受《四書》、《五經》教育。黃叔才好打報不平的耿直性格和母親待人寬律己嚴的教誨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小時候就接觸到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明白了適者生存的道理。后又進入南洋公學特班學習,加入同盟會,與蔡元培一起宣傳革命。
年輕時期的黃炎培,曾一度是杜威的追隨著。杜威的學說經過胡適等人的宣傳,在中國產生了一定影響。黃炎培提倡實用主義教育,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杜威的影響。黃炎培早年與南通張謇、與無錫榮家兄弟等等實業家們都有著長年的交情,曾起過實業家們的組織者的作用。
1913年,他在《教育雜志》上發表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主張,旗幟鮮明地舉起實用主義教育的大旗。[2]在文章中,他對“癸卯學制”頒布以來中國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發展中的問題作了考察,指出學生在學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識、技能訓練,走上社會后毫無用處。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與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系的必要性。
接著,黃炎培發表了《小學校實用主義表解》一文,并同楊保恒合作發表了《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等文章,這些文章充分體現了黃炎培早期的實用主義思想,也體現出黃炎培走向生活的務實精神。
1914年他辭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的職務,考察皖、浙、贛三省的教育,發現當時教育制度“學不致用”的弊病,職業教育思想開始萌芽。1916年考察美國教育,了解到歐洲德國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繁榮,親眼見到美國職業教育盛行,受到啟發,回國后積極提倡職業教育。[3]他指出當時的教育脫離社會,認為中國的教育“乃純乎為紙面上之教育,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改良之道“不獨須從方法上研究,更須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結論是采取實用主義,發展職業教育。
教育是受社會政治經濟等影響和制約的,黃炎培在此時期提倡的“實用主義”職業教育觀只著眼于教育內部問題,并沒有觸及到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聯系,[4]他在后期的探索中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并提出相應的觀點和措施。
二、職業教育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隨著民族工商業對人才的渴求,以及黃炎培頻繁的國內外考察活動,他感到實用主義教育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實現自己學以致用的主張,因而提出了更直接地為社會輸送人才的職業教育——這是黃炎培早期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發展與深化。[5]
1917年1月,黃炎培又赴日本、菲律賓考察教育,發現職業教育的大發展給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4]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要發展職業教育。
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1917年黃炎培提出從小學起進行職業陶冶,初中階段進行職業指導,高中設職業分科,建立一個職業陶冶——職業指導——職業訓練——職業補習——再補習的職業教育體系。[6]同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黃炎培發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標志著黃炎培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思潮的形成。宣言書中這樣指出:今歲全國教育聯合會、各省區代表報告,則升學者僅及十之一或不及十之一。若夫高等小學,今歲調查江蘇全省,畢業者四千九百八十三人,而收容于各中等學校者,不及四之一;此外大都營營逐逐,謀一業于社會,而苦所學之無可以為用者也。[7]
20年代起,他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職業教育的目的包含了為個人謀生、為社會服務、促進事業發展、社會秩序穩定的目的。該職業教育目的的提出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與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系的必要性。
1926年,他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的思想,認為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該思想的提出進一步發展和深化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它把興辦職業教育納入到了整個社會發展的運行機制之中,改變以往就職業教育辦職業教育的缺陷。他認為,職業教育須適應社會需要,包括辦學宗旨的社會化(以教育為方法,而以職業為目的)、培養目標社會化(在知識技能和道德方面適合社會生活和社會合作的各行業人才)、辦學組織的社會化(學校的專業、課時、教學安排均需根據社會需求和學員的志愿與實際條件)、辦學方式的社會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職業界的各種力量)。
在實施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尊重學生選擇的自由,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為確保職業教育的實效,黃炎培強調職業教育要和教育界、商業界等社會各界加強聯絡,要和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并貫穿于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始終。
30年代后,黃炎培積極投身于民族救亡事業,職業教育思潮逐漸消退,但其對當時及近代社會的影響依舊深遠。
三、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評析
在當時的社會,推行職業教育是一件舉步維艱的事情,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政治、經濟等的影響,黃炎培卻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推進職業教育,不愧為愛國民主職業教育家。研究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對于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完善職業學校教學制度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以黃炎培為主要代表的職業教育思潮盛行于20世紀20—30年代,對中國現代教育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影響了1922年“壬戌學制”的改革,不僅使職業教育在學之上正式確立并加強,而且注意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溝通,體現了中學教育兼顧升學與就業的雙重職能;在教育實踐上,它極大地推動了職業教育活動的發展,所體現出的平民化、實用化、科學化、社會化特征,是對中國現代教育思想的充實和豐富,對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不論是從理論的探索,還是從實踐的試驗來看,黃炎培對職業教育的研究都是比較完善的,很好地詮釋了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
在思想的側重點上,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更多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為重。他認為基于“青年謀生”與“社會分業”之需要,應充分重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宗旨應包括三方面,即“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此后,黃炎培又提出了“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目的論和“大職業教育主義”方針,進一步豐富職業教育思想的內容,同時也可以看出其注重個人生計問題。
從黃炎培探索職業教育的過程看,黃炎培早期主張實用教育,后期不斷完善、探索,提出系統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產生的,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職業教育必須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適應社會的經濟發展,及時調整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促進其長遠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華斌.黃炎培傳[M].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92.
[2]劉巧利.《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暨中國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學術研討會[C].北京:出版者不詳,2009.
[3]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討會專刊 1987[M].中華職業教育社,1987:67.
[4]劉鳳,王小丁.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形成背景的回顧及啟示[J].職教通訊,2010,(7):51.
[5]王華斌.黃炎培傳[M].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95.
[6]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與教育論著選讀[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27.
[7]田整平,李肖賢.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0.
作者簡介:
胡淑賢(1990-),女,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