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意義,近年來已被納入國家戰略展開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應該堅持依法、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積極、人本、完整、保護與發展、尊重習慣等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展開的靈魂、核心,是指導工程運行的根本準則。
[關鍵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本原則;保護與發展
[作者]張顯偉,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D63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4)05-0091-007
引言
隨著我國城鎮化、現代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具有濃郁民族風情、歷史悠久、較完整的原生態自然文化體系以及鮮明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受到人為破壞、拆除、毀掉等現象日漸嚴重。再加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多為竹木結構,隨著時光的流逝,一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大自然侵蝕程度也愈來愈加深、嚴重,如果再不施以有效保護,一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即使沒有因人為而破壞,也可能會因自然的無情而銷蝕殆盡。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每一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蘊含著該少數民族的建筑文化、生存智慧、宗教禮儀、生產工藝、風俗習慣,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實際上就是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就是保護與發展民族的精神和魂魄,就是留住民族的根。因此,源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所具有的傳承優秀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增進民族團結、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獨特價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近年來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2009年國家民委與國家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全國選出370個少數民族村寨作為“民族特色村寨”進行保護和發展的試點工作。“實踐證明這一項目極大地調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民眾自覺保護與發展其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團結、和諧,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充實了精神動力。”…為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民委于2012年12月10日印發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重點改造和保護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根據《綱要》要求,國家民委評審出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4年1月14-20日在國家民委的官方網站上對擬列入“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名錄的1000個村寨名單進行了公示。按照國家民委的預定目標,這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經過改造和保護,其人居環境會得到一定改善、群眾的收入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村寨風貌和特色民居將得到較合理的保護、民族文化將得到較有效的保護、村寨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實際上,不僅中央政府,近幾年來各地方政府應時代發展、受中央舉措激勵鼓勵、發展地方經濟造福地方民眾的催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農村任務指標的落實等各種原因,也自覺地加大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力度,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功效。
毫無疑問,作為一項系統、長期、艱巨、復雜工程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應該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基本原則是由該項工程的本質與特征決定的,是該項工程展開和達致其目的初衷的基本訴求,這些基本原則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展開的靈魂、核心,是指導工程方方面面運行的根本準則。當下理論界、實務界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基本原則的探討十分不夠,對此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確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依法原則
依法原則意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應該在法制的規約之下,應該實現該項工程展開及運行方方面面的法治化。
回顧近年來以政府為主導所展開的這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運動,不可否認這一轟轟烈烈的運動所取得的政治效果及社會意義,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運動所存在的問題。“特色村寨保護試點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地方的規劃缺乏具體建設內容,特點不突出,個別地方資金使用分散,試點的示范效果不明顯等”、“政府在推行試點過程中缺乏良好的發展心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對民族地區開展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制度方面存在法律法規缺乏,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門之間的配合也不夠密切”。
源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工程,源于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所具有的獨特社會價值及歷史意義,源于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目的的社會公共利益維系與增長,源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工作主要應該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等諸多根據與現實,考量到現代法治所獨有的穩定性、權威性、科學性、公正性、公開性、可預見性、可操作性等秉性,所以要想克服運動式所產生的弊端,解決上述問題,使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工程成為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歷史工程,求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根本目的的完全實現,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工程納入法治化是不二的選擇。
二、政府主導原則
政府主導原則意指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展開運行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必須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提供制度支持,通過立法完備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其次,政府必須主持并搞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遴選認定工作,為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明確具體的客體;再次,政府必須主導編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科學規劃,并按照規劃的內容為規劃的落實提供資金扶持、機構安排和人員配置;最后政府需要監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展開運行,解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中的矛盾與糾紛,制裁其間可能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
政府主導原則被確立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主要是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公益特性和該項工作的艱巨、復雜、長期、系統性決定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實質上是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傳統優秀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傳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確保少數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生生不息、長遠流傳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革新發展,永葆青春活力。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是為了貫徹與落實黨的各民族共同存在、平等相處、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民族政策。很顯然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是服務于公共利益、增進公共利益的大事。公益性的工程、事業往往投資周期較長、投資數量巨大、收益較低、風險較高,公益性的工程、事業往往立足于長遠,眼下看來一段時間甚或較長的一段時間難以見效,所以沒有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宣傳、鼓勵及激勵,私人或一般的民眾、社會組織等很難參與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工作中來。“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掌握著公共資源,握有行政的權力”,因此,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事業展開及運行中政府的主導是不可或缺的。再加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是一項艱巨、復雜、長期、系統的工程,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協調各種利益沖突、平衡各種相關主體間的關系,源于政府所獨具的資源、人力占有、調配優勢和獨特地位,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才可能得以有序、有效展開。在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比較成功的地方在總結其成功經驗時,均無一例外地有政府主導這一經驗。可以說政府主導的好壞直接關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成功與否。
三、多方參與原則
多方參與原則意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的展開及其運行必須依靠多方的力量,激發多方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自覺性,使多方主體參與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工程中來,讓他們承擔義務,確保他們享有與承擔義務相匹配的權利,同時也必須確保所用的參與主體基于自己的參與付出分享到應得的利益。
多方參與原則被確立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的特點決定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決定了單單依靠任何一方主體是無法完成的。只有大家齊心合力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事業中來,才可能取得這一事業的輝煌與成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有不少特色民居、院落、服飾、用具等,其產權人屬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私人居民,沒有這些主人的配合,保護與發展工作根本無法展開,沒有產權人的積極參與,來自于外部主體的保護與發展也無法真正發揮長久的、實際的效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蘊含的民族傳統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傳承人的傾心傳承、言傳身教,沒有后代人的自覺學習、虛心求教,有的民族特色技藝、專門技能只能源于后繼無人而逐漸走向消亡;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需要科學規劃、編制方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還需要挖掘、整理、分類、傳承、發展其間內含的傳統文化,離開了專家、學者、學術研究部門或專業性社會組織,這些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僅靠并不精于此的政府公務人員確實難于擔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單靠政府的財政扶持可謂杯水車薪,因此往往需要引進民間資本一道保護、開發、利用、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及其所富含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激勵企業、私人投資者參與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工程中來就成為必要。
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發展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的實踐經驗來看,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絕對離不開多方參與,比如湖北省咸豐縣高樂山鎮的官壩苗寨就是保護與發展比較好、比較成功的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該村寨民居多以木結構為主,依山而建,其中陸、滕兩家大院都存有保護十分完好的四合天井,單戶所雕刻匹配的吊腳樓、房屋神龕、窗花、雕飾同樣保存得十分完好。該村寨農民藝術團演員通過表演“牛虎燈”、“草把龍”、“三棒鼓”、“獅舞”及民歌對唱等多種形式傳承與發展著特色苗寨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既傳承發展了特色民族文化,又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該村寨保護與發展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多方參與。除了激發村寨居民保護發展特色村寨的熱情,吸引、接納社會資本來村寨開發建設經營,保護發展本村寨的民族文化、特色產業外,還依靠專家學者的智力,使其為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服務。比如,“2008年5月,咸豐縣政府先后聘請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為官壩苗寨作規劃設計,歷時一年,經反復論證獲評審通過。同時,還聘請了湖北民院、湖北苗學會組成專家組,對官壩苗寨的苗家文化進行充分挖掘。”
四、積極原則
積極原則意指各方參與主體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不應該消極、被動,在法治原則的規約下,應該盡力作為,擔負各自的責任,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權力)。詳而言之,對政府積極原則意指政府必須積極地、高瞻遠矚地針對每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具體情況制定保護與發展規劃、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保障該規劃內容的完全實現,對破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行為要主動制止、力爭盡力消除違法行為的后果,對違法行為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出現的紛爭及時處理、公正解決。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在地的居民積極原則意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在地的居民應該認識到對其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將保護與發展工作變成自覺的、日常的行動或行為習慣。對相關的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積極原則意指這些相關的主體應該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當作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積極開展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研究工作、宣傳工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獻計獻策,幫助協調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問題上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積極參與到社會矛盾化解中來。對企業和私人投資者積極原則意指他們應該有敏銳的眼光,洞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商機,投入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開發、利用與發展中來,求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開發與保護、利用與發展的完美統一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積極原則也是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的特點決定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所針對的直接客體是村寨,是內含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各種直觀的民居、院落、寺廟、用具、服飾及這些器物間的布局,這些較直觀、可見的東西一旦遭到人為的破壞或者自然的毀壞,再亡羊補牢也只能悔之晚矣。所以,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必須未雨綢繆,必須有戰略意識和高遠的眼見。
五、人本原則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人本原則中的人主要是指特色民族村寨所在地的居民、民眾。人本原則意指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并張揚人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實際上人本主義原則在國家民委2013年12月10日印發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有很好的體現,綱要提出的保護與發展目標是對人本原則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上的最好詮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試點村寨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其中村內道路實現硬化,飲用水安全率達到100%、廣播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特色民居占80%以上,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基本建立;群眾收入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且對收入的貢獻率不低于60%,村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年收入超過所在縣平均水平,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生狀況進一步改善,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村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60%以上的勞動力享受到相應適用技能培訓服務,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有條件的村寨建有標準衛生室。”通過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使民族關系更加和諧,其中民族文化保護方面,要實現民族文化有效傳承,動靜結合的民族文化保護模式基本形成,民族文化保護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公共文體設施完好率達到100%,經常開展民族文化活動。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人本原則的確立是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本質決定的,實際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并不單純是或者說在根本目的上并不是對古老的建筑、古老甚至是破舊的器物本身的保護與發展,更何況有的少數民族特色民居、器物,以現代的眼光看來可能還有些“老土”,或者“不合時宜”,有的根本不便于生產、生活和使用,我們保護與發展它,實際上是因為這些特色的器物凝聚著少數民族的文化與精神,是該少數民族的魂魄所在,是該少數民族的根和源,失去了它們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該民族的泯滅、消亡。因此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本質上是對少數民族民眾的保護與發展,通過對直觀可見物質的保護與發展,提高該民族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增強該少數民族成員間的認同意識,使該民族成員間和諧相處,同時也使他們能夠與其他民族的民眾、與自然和諧相處。
六、整體原則
整體原則亦可稱為完整原則,意指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問題上必須完整地保護與發展所有的形式與內涵,必須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處的自然及人文環境,必須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的格局、布局。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應該堅守整體原則是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本質與特點決定的,并不是人為主觀地強加在該項工程或事業中來的一個基本準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并不是孤零零的單個存在,任何一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是特定人群基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而建筑、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只有結合其特定的生長環境才能真正理解其歷史文化內涵。因此,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最有影響的國際準則《威尼斯憲章》(全稱《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第六條至第八條規定:“古跡的保護包含著對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凡傳統環境存在的地方必須予以保存,決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和顏色關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動;古跡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歷史和其產生的環境分離。除非出于保護古跡之需要,或因國家或國際之極為重要利益而證明有其必要,否則不得全部或局部搬遷古跡;作為構成古跡整體一部分的雕塑、繪畫或裝飾品,只有在非移動而不能確保其保存的唯一辦法時方可進行移動。”我國的《文物保護法》的具體規定也體現并堅守了整體原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更是將文物環境的整體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原則,該法第24條明確規定:“必須保護文物環境。與文物古跡價值關聯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文物古跡的環境,應當與文物古跡統一進行保護。必須要清除影響安全和破壞景觀的環境因素,加強監督管理,提出保護措施。”對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而言,也應該注重將其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加以保護與發展,離開了特定的人文和生態環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所含的特定信息就會減損或變形。另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本身就是一個由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完整整體,除可見的直觀器物外,還有其內涵的或者所涉及的技藝、技能、材料、設施及表現方法、媒介等,只有一并地施以保護與發展,才能充分體現該項目的完整特征和價值。在對其進行保護與發展時,若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武斷地判定其中哪些部分是值得保護與發展的,哪些部分不值得保護與發展,將會致使完整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變得七零八落、支離破碎,只有進行完整的保護與發展才可能奏效、才得以實行。因為“任何一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只有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才能起到歷史見證作用”。在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中,整體性被明確列為檢驗評定一項遺產是否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本要素。《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第87段明確要求:“所有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必須具有完整性”,為了方便各締約國申報,該指南進一步規定了評估一項候選文化遺產是否具有完整性的具體可操作性的標準。
七、保護與發展原則
保護與發展原則意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必須堅持保護、發展并重的基本準則,不可厚此薄彼。
實際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或事業本身從其名稱上就意指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要做到保護與發展并重、做到二者的完美合一。該原則的確立也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自身特征所決定。既然如此,還有沒有必要將保護與發展作為一個基本原則再提出來,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實踐中的確存在著有的地方重視保護輕視發展的現象。重視保護輕視發展的現象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固守古董、刻板僵化地理解文物保護“不改變原狀”之要求,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不敢進行任何改革、改良和改變,實際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一個系統,有的部分、有的要素應時代的發展、應居民生活的需要作一定的不影響其真實性、整體性的改變、改良,可能更能夠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根本目的。正如學者所言:“保護的目的不僅僅是封存起來,而是為了利用和發展。古老的傳統文化只有與現代生活進程相協調相一致才是有意義的,才具備了進一步改造、創新并最終獲得發展的條件,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繼續傳承下去。”只有在保護中同時關注發展,保護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激情,保護工作才可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另一個方面是,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實踐中也的確存在著有的地方重視發展輕視保護的現象。這一現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顧環境、地區等的承載量,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掠奪性開發、利用,僅僅追求經濟利益、只顧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這類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于前一種不良現象更為普遍,在有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開發經營的實踐中存在著毀損器物、破壞文化等令人痛心的情形。筆者認為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問題上保護是基礎,是關鍵,是前提,沒有了保護的客體,如何談對其發展,所以,沒有保護就沒有發展。有學者在論及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時說:“保護是必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無條件的,保護了至少可以給中華民族的歷史留下真實的記錄,可以留待后人去認識、去了解,甚至去利用、發展其最有價值的部分。”不論是重保護輕發展現象,還是重發展輕保護現象,筆者認為都不利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科學、可持續展開與運行,都無法從根本意義上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目的。源于實踐中對二者關系把握的重要性,將保護與發展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一項基本原則確立并不是多余的。
八、尊重習慣原則
尊重習慣原則意指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不應該妨礙有關村寨社區根據其習慣法和慣例適用、開發、交流和傳承其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來源群體內部成員在“傳統背景”下和“習慣范圍”內使用、利用特色村寨或其某一要素、部分、器物等的行為,不應當認定為法律禁止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濫用行為,正式制度在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施以保護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排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所形成的習慣、慣例,應該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來源群體的某些與國家法律強制性規定不抵觸的習慣、慣例上升到正式法律制度中來,使其構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如美國學者泰勒·考恩指出:“習慣性使用、慣例和其他規范應當盡可能地指導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應該遵循尊重習慣的原則是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的特點決定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最直觀明顯的特點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些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建造形成的,是特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相互作用、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特定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客觀上說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大量存在著體現該民族智慧,反映該民族文化的習慣、慣例,正如學者所說:“在傳統社區,如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社區,大量存在著傳統的民間治理方式和現行制度的雙軌并行。”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保護與發展,不尊重特定少數民族村寨的習慣,一廂情愿地使用新辦法,往往難以實際產生功效。同時尊重特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習慣,意味著對特定社區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是對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眾的尊重。奧地利法學家尤根·埃利希在其名著《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中提出:“無論是現在或者是其他任何時候,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法律對社會的尊重實即對社會習慣的尊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其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自保護發展其村寨,傳承、利用其文化的習慣。比如,“鳴鑼喊寨”這種提醒居民小心用火的習慣在當今黔東南地區的很多侗寨仍在沿用,這一習慣應該得到尊重,在我們創設對該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保護與發展的制度時,可以將其納入到法律制度架構中。
[責任編輯:袁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