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

【關鍵詞】初中數學 《有理數的加法》 課堂教學 三部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85-02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加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是在之前學過的加法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需要教師結合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來教學,對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體驗數學化過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也能使學生在掌握運算技能的同時,感受分類思想、化歸思想和歸納方法的運用。
一、引入課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題的引入是教學的第一步,必須要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積極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經歷中,主要以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作為引入課題的切入點,從吸引學生的興趣出發,全方位、多角度地搜尋近期發生的、令學生感興趣的時事,并找出該時事與有理數加法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先以時事吸引學生,再用它們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引發矛盾,最后順利引出教學課題,如此一個巧妙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
師:2014年德國世界杯大家關注了嗎?有沒有喜歡足球的學生呀?
生D:這一屆世界杯太精彩了,我們都有看呢!
師:那好,我們就以足球比賽凈勝球為例子來學習有理數:假設在一場比賽中,西班牙隊進了3個球,美國隊進了2個球,那西班牙隊的凈勝球就是1球。現在老師要問,假若西班牙隊進了2個球,美國隊進了4個球,那么西班牙隊的凈勝球為幾個球呢?
生A:西班牙隊的凈勝球就是-2球。
師:太棒了!你都知道負數的概念了。
以諸如此類的例子把有理數加法中的負數加法引入課堂中,把學生正式帶入有理數加法運算的知識中。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關聯性越來越強,必定要選擇讓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以實際生活為例子的切入點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成功引入學習課題后,后續的教學也就能較順利地開展了。
二、探尋規律,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
在有理數加法教學中,規律的探尋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要注意摒棄傳統中的“填鴨式”教學,采取有效引導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最高興趣點,巧妙設置問題,給予學生總結、分類、討論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把問題存在的所有可能性列出來,并根據課堂上已講解的有理數加法知識,經過小組討論得出有理數加法的運算規律。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個運動員在東西向的跑道上練習跑步,先跑了200米,又跑了300米,大家能說出這個運動員現在位置與原來位置相差多遠嗎?有多少種情況?
生A:有兩種情況。一是先向東跑200米,再向東跑300米;二是先向東跑200米,再向西跑300米。
生B:不對不對,有四種情況。一是先向東跑200米,再向東跑300米;二是先向東跑200米,再向西跑300米;三是先向西跑200米,再向西跑300米;四是先向西跑200米,再向東跑300米。
生C:我覺得也是四種……
……
師:好,有同學數清楚了,是四種情況!根據之前學過的有理數意義,大家可以嘗試把這幾類情況列成式子嗎?
經過學生討論后,得到以下結果:
①(+200)+(+300)=+50
②(+200)+(-300)=-10
③(-200)+(-300)=-500
④(-200)+(+300)=+100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得出什么跟有理數加法有關的規律呢?
生A: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生D: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在以上過程中,學生們經過激烈的探討,對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會掌握得更快,印象會更深。教師在引導學生研究問題時,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去找出數學中的規律,突出分類討論的思想。這樣學生們就能在邏輯比較清晰的情況下順利解決各種數學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有理數加法的學習不僅限于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更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鞏固。一份有效的練習設計,不僅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訓練技能的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怎樣精心設計鞏固練習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淺見。
(一)聯系生活型練習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練習設計時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合理”“數學有用”“數學有趣”,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現實的聯系,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用日常生活知識驗證數學知識的做法,自覺形成從生活經驗角度去監測數學結論的習慣,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他們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用算式表示溫度由-5℃上升8℃后所達到的溫度。”這道練習題的材料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而且只有數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二)自主開放型練習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理念貫穿于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當然也充分體現在每堂課的練習設計中。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突出練習的“民主自由”,讓學生獨立、主動地去思考,這不僅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在設計練習時,必須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差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例如,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
作業一:
計算:(1)23+(-17)+6+(-22)
(2)(-2)+3+(-3)+2+(-4)
作業二:
計算:(1)(-1.76)+(-19.15)+(-8.24)
(2)(+3)+(-2)+5+(-8)
作業三:
計算:(+1)+(-2)+(+3)+(-4)+…+(+99)+(-100)
在以上練習中,作業一的題型是在原有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難度,注重知識的運用能力的提升;作業二的題型偏重于知識點的鞏固和提高;作業三的題型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自主選擇作業類型,打破以往按統一模式塑造學生的做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承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促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改變陳舊的觀念,體現新課標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總的來說,初中數學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探索、歸納有理數加法,要認真研究教學的實際情況,總結教學經驗,努力把每個教學知識點講解到位,讓學生充分掌握并理解知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