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強
摘 要:政治溝通是政治系統良性運作的關鍵所在,在新型城鎮化構建的新時期,政治溝通是關系到新型城鎮化建設好與壞的重要一環。而對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政治溝通現狀加以分析就成為重中之重,關系到我國新型城鎮化能否健康合理的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政治溝通;現狀;原因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80-02
一、政治溝通的相關概念
所謂政治溝通,是指政府與社會成員通過基于公共性和相互理解的對話協商,達成對公共事務的一種行動性共識,以促進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的實現。因此,政治溝通不僅是一種勸服性的政治傳播活動和政治系統的輸入、輸出,它還是社會成員與政府之間圍繞公共事務展開的政治對話和協商政治溝通的主體由信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組成。在現代政治實踐中,政治溝通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政黨、政治家以及政治性社會組織和團體。其中,政府是政治溝通的主導力量,它影響著所有政治溝通活動的內容、信息流向和傳播范圍。同時,由于現代政治是一種政黨政治,政黨的政治溝通角色和作用可以與政府相媲美。在我國,黨和政府是最核心的政治溝通主體,黨政系統成為最大的政治溝通網絡,政治信息是政治溝通的基本內容,是政治社會中反映一定階級或階層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活動的傾向、情報、消息、資料的總和。它既包括政府政黨進行政治統治而推行的觀念形態的信息、制度形態的信息和具體政治行為的信息,也包括社會成員、政治性社會組織或團體在諸如政治決策、政治協商等活動中產生、傳遞的信息。政治溝通的通道一般是指溝通的機構、制度、程序與媒體,它們構成一種錯綜復雜的溝通網絡。任何溝通通道在容納信息流量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這種限度叫做通道能力。通道能力有質和量兩方面的標準,其質的標準是指信息的真實性,其量的標準是指通道的負荷能力。信息的真實性取決于噪音干擾、信息的損失量和扭曲度等因素。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政治溝通現狀
新形勢下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政治溝通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政府的社會治理觀念開始由管制向服務轉變,同時也加大了政務的公開性。企業的市場招標與強化社會責任制度逐漸開始建立。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利益訴求和法制觀念不斷強化。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政治溝通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政府在政治溝通中的自覺溝通意識淡薄。政府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政治溝通信息傳播者,也是各項政策的決策者。但一些政府官員認為政府的決策都是正確的,農民的文化認知水平太低,不愿意與其溝通交流。政府在我國城鎮化的政治溝通過程中是具有權威性和主導型的機構,有些官員不顧市民的利益訴求,強制實行和推進一些政策,自覺溝通的意識淡薄。
2.企業資本運營的趨利性與社會責任缺失。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許多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尚未完全樹立,不能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進入城鎮化以來,我國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取得巨大進步,但是以往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率的歷史導致了大量社會問題的發生。企業資本運營的趨利性,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缺少勞動權益維護、環境保護、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投入,甚至損害勞動者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企業普遍缺乏誠信,惡意違約、破產逃債、虛假信息披露等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有些企業一味追求高額利潤,置法律于不顧,不愿投資于環境保護方面,甚至嚴重地破壞和污染環境。這反映出我國企業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3.農民利益訴求的多樣性與參與權的缺失。所謂“利益訴求”,是指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表達利益愿望、維護利益權利、反抗利益受到侵害的行為,以調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都涉及到農民自身的切身利益上。因此,現階段農民利益訴求出現多樣性特征。但是,參與權的不足,直接導致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知情權、話語權受到侵犯。這是導致農民利益無法爭取的直接原因。實際情況是,許多農民自身利益被侵犯卻根本不知道。在一些地方的區域開發過程中,政府和一些利益團體以農民的代言人角色出面,最后實際上成了直接傷害農民利益和與民爭利的另一方代表。由于上述三權的不足,農民對自己的生產生活和居住環境嚴重缺乏安全感。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政治溝通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政治溝通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我們了解到政治溝通出現這種現狀和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溝通渠道、政治溝通主體間信任、理解以及三大主體間能否達成共識息息相關。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政治溝通的對話與理解渠道不暢。現階段我國政治溝通渠道十分廣泛,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政黨、社會精英、大眾傳媒等在內的一個網狀結構。雖然現階段政治溝通渠道日趨多樣化,但其他渠道的信息還必須通過執政黨的信息渠道進行傳遞才能起作用,其他渠道的自主性、獨立性還不強,很多時候只是執政黨溝通渠道的補充,甚至依附于執政黨而存在。很顯然,這種溝通渠道不暢的困境使政治系統無法消化來自內部和外界的信息輸入,尤其讓政治系統承受著巨大壓力,這不利于執政黨進行社會整合,化解利益矛盾和疏導利益沖突。
2.政治溝通的互信、理解機制缺失。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們更需要政府、企業、農民之間的相互對話、相互理解,只有三大主體間相互協作、相互監督,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才能順利進行。在城鎮化過程中,中央政府下達任務給地方政府,但目前有許多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績效任務,很少與農民、企業溝通,只顧自己決策,沒有一個回流的溝通機制,導致現階段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性事件、泄憤性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主要還是主體間缺乏溝通,政府為了取得政治績效,企業為了經濟利潤績效,往往兩者會相互聯合來欺騙、隱瞞農民這一弱勢群體,從而使得新型城鎮化的進程越來越困難。endprint
3.政治溝通的政治、經濟共識困境。社會共識,也稱社會合意,即社會成員對社會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看法。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下去,需要該社會成員對社會有一種“共識”,即對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正確與錯誤,真善美與假惡丑的事物等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認識,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判斷和行動才會有共通的基礎,社會生活才能實現協調。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三大主體間要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相互作用。而在現階段我國政府還正處于支配性向溝通型轉變,但主要現在還是支配型政府。因此,政府在和企業、農民溝通中,就會缺乏協調性、對話性、理解性。溝通性的政治整合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國家權力支配型政治整合。其基本特征是強調整合的多元性、雙向性、協商性和具體性,旨在通過平等政治主體以自由言說的方式不斷形成的包容性共識,協調行動并以此增進認同,最終達至政治共同體內在的和有機的理解與一致。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取得十足的發展和進步,但在這些經濟利益面前,各利益主體都站在各自的利益一邊。三大主體在城鎮化的中,各自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是,新型城鎮化最主要是人的一種城鎮化,是要把農民的切身利益擺在第一位,滿足農民合理的利益訴求、利益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好新型城鎮化的整個過程。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 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溝通理論[J].政治學研究,1985,(2).
[3] 戴建國,龍立軍.中國國內政治溝通理論研究綜述[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65.
[4] [英]戴維·米勒.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澤.北京:中國政法人學出版社,1992:547-548.
[5] 張光輝.政治溝通機制:一種構建和諧社會的必備設施[J].求實,2006,(6).
[6] 張光輝.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06.
[7] 俞可平.論當代中國政治溝通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問題[J].政治學研究,1988,(3):11-16.
[8] 謝岳.當代中國政治溝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7-187.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