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航天之父錢學森一生貢獻卓著,對于怎么“冒”出杰出人才,他老有自己的見解,即“必集大成 ,才能得智慧!”。現在我們國家在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祖國今后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關鍵詞: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作者簡介:戴友軍,1984年生,男,江西萬載縣人,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4-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2
一、大成智慧的提出
錢學森于1955年回國后,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航天事業上,孜孜不倦,為祖國做出了顯著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時,他也一直關心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錢學森不僅在航天事業上做出了巨大貢獻,還一直心系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晚年時期,他密切關注杰出人才的培育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溫家寶曾說:“去年看望錢老時,他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 ‘冒不出杰出人才。” 我們都理解,這里錢學森所說的杰出人才,絕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才,而是像錢學森、李政道、季羨林這樣的大師級人才。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后,學生逐漸在增多,學校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對于如何培養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這一問題,一直是我們國家教育事業面對的難題。人才是一個國家寶貴的財富,特別是杰出人才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更是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對于我們國家為什么培養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這一問題,是我們國家和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都必須關注的問題。錢學森對于中國教育為什么培養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的拷問,現已有學者加以提煉為“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結合自己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經歷和親自深入大、中、小學校進行調研之后發現,我國現行教育制度還存在不少弊病,如大學課堂上教學方法枯燥乏味、教學形式固化單一、內容陳舊落后;中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應試教育的影子明顯,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時甚至還導致個別學生由于頂不住各種學習壓力心而自殺的情況發生;小學教育方法的程式化、格式化,缺乏有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刺激,束縛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等。
錢學森曾針對“復雜巨系統”曾提出必須具有“大成智慧”,這樣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解決復雜性問題。錢學森同時反復強調說:“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業各學科的界限,大家都敞開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整個知識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滲透、 相互促進的,人的創造性成果往往出現在這些交叉點上,所有知識都在于此。所以,我們不能閉塞。”
錢學森在給他妹妹錢學敏的一封信中提到大成智慧教育,他說:“必集大成 ,才能得智慧!”(錢老1997年4月6日給錢學敏的信),這樣才可以“冒”出杰出人才,為祖國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這是他一生對教育事業的思考和總結,大成智慧由此提出。
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精髓
1993年錢學森老在寫給他妹妹錢學敏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對國家未來教育的大體設想和希望辦成大成智慧教育、培養出杰出人才的殷切之情。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在這幾天又在想中國 21 世紀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東西不夠了;是要人人大學畢業成碩士,18歲的碩士,但什么樣的碩士?現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學的碩士。具體講:①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②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網絡,善于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這樣的人是全才。我們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偉人,走到19世紀中葉的理、工、文、藝分家的專家教育;再走到20世紀40年代的理工結合加文、藝的教育體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 工、 社科)結合的萌芽。到21世紀我們又回到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了;但有一個不同:21世紀的全才并不否定專家,只是他,這位全才,大約只需一個星期的學習和鍛煉就可以從一個專業轉入另一個不同的專業。這是全與專的辯證統一。大致可以作為下面這幾段教育:①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4歲到12歲,是打基礎。②接著的5年(高中加大學) ,12歲到17歲,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學習。③后1年是 ‘實習,學成一個行業的專家,寫出畢業論文。這樣的大成智慧碩士,可以進入任何一項工作,如不在行,弄一個星期就可以成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無困難。當然,他也可以再深造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學技術研究,開拓知識領域。這個大膽設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藝復興呵!”
1994年,錢學森又多次強調:“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業各學科的界限,大家都敞開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整個知識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滲透、 相互促進的,人的創造性成果往往出現在這些交叉點上,所有知識都在于此。所以,我們不能閉塞。”
錢學森后來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強調我們掌握的學科知識“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這里的障礙是人們習慣中的部門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學卻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系,所以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的觸類旁通,完成創新。”這可以視作為錢學森對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做出的解釋。從其多次的闡述可知:他強調各學科、各技術部門的相互滲透,突出事物聯系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要求總攬全局,即“集大成”;而后他強調要洞察關系、突破障礙、觸類旁通、完成創新,即“大智慧”,必先“集大成”,而后方能有“大智慧”的產生,這兩者應有先后關系。當下國家教育事業的目標是清晰的,是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只是在教育體制中缺少具體可行的措施,太過于強調文理分科、專業分化,所以當然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是具有某一專業知識的專才,而非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
三、對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幾點思考
1.從錢學森對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闡述,可以看出他極其強調大成智慧教育的系統性,這當然與他長期所從事的工作所形成的思維習慣有關。我們又或者可以這樣理解,在錢學森眼里,培養杰出人才這一偉大事業就像是航天工程一樣,是一個“復雜巨系統”,要構建、研究或者認識這個“復雜巨系統”,必須有“大成智慧”,而要想有“大成智慧”,必先“集大成”,而后方能得“大智慧”。在培養杰出人才上,須用大成智慧的教育思想來完成這一“復雜巨系統”。高中實行了幾十年的文理分科暴露出許多弊病,那就是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只具有或文或理的相關科學知識,學生缺乏夸學科交叉性科學知識,自然會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現行中學教育,更多是在培養學生適應考試的能力,而非“集大成”,固少有“大智慧”。
2.錢老的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5年的集大成教育→1年實習學成一個行業的專家,共14年。相比較我國現行的9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3年的高中教育→4年的大學教育,共計16年。相比而言,錢老明確地提出了1年的實習,而現行體制卻沒有明確提出,沒有上升到國家體制的層面。根據馬克思哲學認識論和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論,我們知道,科學的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后又指導實踐,理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現行體制下沒有從理論到實踐的規定,也沒有從實踐再返回后深化理論的過程;在制度層面上也沒有體現出它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也影響了杰出人才的培養。
3.“25歲的碩士”和“18歲的碩士”。現行體制下要培養出一個杰出人才,其年限一般是6周歲入學+9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3年的高中教育+4年的大學教育+3年研究生教育=25年,“25歲的碩士”與錢老“18歲的碩士”,無形當中把一個杰出人才的出現推遲了7年,造成我國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更何況“25歲的碩士”畢業時也不一定就是杰出人才。而從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3年的高中畢業時由于文理分科,沒有“集大成”,加上這時學生的主觀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總攬全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導致自己所報的學校或專業不是自己滿意的,所以現在本科畢業生考研的其中有大部分是跨專業考研,16年的基礎學習到頭來反而要重新進入一個全新的專業領域,其科研能力可想而知,這難道不是一種被逼和無奈嗎?這難道不是造成如今部分研究生研究能力低,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嗎?
4.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是培養杰出人才的,而我們現行體制,還不算是精英教育,按國際標準來說,已經是大眾化階段了。原教育部長周濟曾于2006年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在校生超過2300萬,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現在我們前面多了一個選擇,是不是可以讓現行體制和錢老的大成智慧教育并行,不搞一刀切的大眾化教育,大成智慧教育先局部試行,從這2300萬人里面分流一部分搞試點,像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同時這也是適應新經濟形勢下國民對教育多樣化的需要和對成才的殷切渴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濟領域的很多創新我們成功了,政治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績,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在教育領域也進行試點呢?很多發達國家經驗告訴我們,強國先強教育,人才是國家寶貴的資源,我們是經濟大國,也是教育大國,但是光有量的優勢而沒有質的飛躍,對國家的整體發展不利,甚至會有制約作用。
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首先要“集大成”,這與國家推行的素質教育在主旨上是一致的。錢老推行“理、工、文、藝結合 ,有智慧”,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不過錢老的更具體了,已經具體到學科層面。但我們看到,素質教育一路走來,千辛萬苦,即使是20多年后的今天,它還是一只長不到的“小小鳥”,那么大成智慧教育會不會和素質教育有一樣的命運呢,我們不能拭目以待,而是需要各級各界教育部門、教育界人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改革很少是一帆風順,但是不能因為害怕失敗或者畏懼艱險而裹足不前,若能踐行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或許能解決中國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這一難題。
參考文獻:
[1]樊未晨.破解中學時代錢學森成長密碼[EB/OL].[2009-11-03].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9-11/03/content_2916406.htm.
[2][3][4][5][6]錢學敏.錢學森關于復雜系統與大成智慧的探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2006,(66).
[7]錢學敏.試論錢學森的“ 大成智慧學 ”[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2001, (3).
[8]錢學敏.錢學森對教育事業的設想[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2005, (73).
[9]葉瀾.關于“素質教育是什么?”的“三思”[J].青年教師, 2007,(3).
[10]錢學森.科學學、科學技術體系學、馬克思主義哲學[J].哲學研究, 197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