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勵
摘 要:國防教育基地是開展國防教育的有效載體和依托,鄧世昌紀念館作為廣州市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自成立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在新的形勢下,加強國防教育基地建設,是深入開展國防教育的有力保障。鄧世昌紀念館從挖掘國防教育精神內涵、探索創新宣教手段、搜集整理文物史料等方面加強國防教育基地建設,不斷豐富展覽內容,提升教育基地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內涵。
關鍵詞:鄧世昌紀念館;國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
[中圖分類號]:I2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2
我國國防教育實踐自古有之,但真正稱得上現代意義上的國防教育應是1912年1月,時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在《教育雜志》上發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1,主張國民教育應包括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和美育五項,其中軍國民主義就是國防教育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防教育一直在實踐中摸索前進,并以“增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提高公民的國防行為能力”2為目的。目前,依托國防歷史文化資源建立的國防教育基地已經成為開展國防教育的有效載體和依托,這些紀念場地具體包括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慘案發生見證地、重大歷史功臣人物紀念地、軍史館、軍事博物館等。主要依靠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滲透、感化和熏陶作用,使游客尤其是中小學生受到教育,從而增強國防意識,強化國防觀念,養成愛國主義精神3。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鄧世昌紀念館正是全國眾多國防教育基地之一,通過多年的宣教實踐,將有限的資源發揮無限的教育價值,在我國國防教育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擬在解構鄧世昌紀念館國防教育基地模式的同時,探討在新時期紀念館場類國防教育基地應如何進一步加強基地建設。
一、鄧世昌紀念館國防教育基地模式建構
鄧世昌紀念館的前身是一座晚清建筑——“鄧氏宗祠”,其始建于1895年,即鄧世昌殉國后次年(光緒二十一年),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在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一百周年之際,廣州市政府撥專款重修鄧氏宗祠,現為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及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館通過國防主題鮮明的固定展覽、完善的配套資源、優質的宣教服務等建設國防教育基地,以弘揚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國防教育,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防意識,激發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建設國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個行之有效的運作模式。
1、國防教育主題鮮明,全面展示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彰顯其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國防教育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教育,其目的是喚起全民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把維護國家榮譽作為愛國的具體體現,教育人們當國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威脅、侵犯和損害時,能夠挺身而出,捍衛國家利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黃海之戰,鄧世昌與北洋水師官兵,抗擊日倭,捍衛海疆。其在反侵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民族之魂。2010年,鄧世昌紀念館舉辦《民族英雄鄧世昌》固定展覽,該展覽由“前言”,“生于海珠,少懷壯志”、“投筆從戎,報讀軍校”、“海軍勇將,黃海殉國”,“名垂青史,后人敬仰”五個單元組成,充分挖掘鄧世昌鮮為人知的史料,全面立體展示鄧世昌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
在《民族英雄鄧世昌》展覽中,多處展示了鄧世昌的愛國言論,成為進行國防教育的重要依托。19世紀60年代初,鄧世昌隨父移居上海,在黃浦江邊,常看到外國軍艦在中國海口任意進出,暢行無阻,慨然嘆道:“中外通商日盛,外艦來華日多,中國的弱點都被外國人探知,假使中國不用西法建立海軍,一旦強鄰挑釁,何以御之?”自此,鄧世昌萌發了投身海軍、保衛祖國海疆的思想,立志為中國的海防和海軍事業奮斗終生。
同時,展覽通過對鄧世昌一生報國的事跡,展現出在國家危亡關頭的民族精神,也不斷的警示我們居安思危。正是近代舊中國的落后,導致外辱不斷,《馬關條約》的簽訂,把近代中國進一步拖入深淵。游客們可深刻感受到國家命運對城市和個人命運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雖然戰爭失敗,但致遠艦仍然是中國海軍軍魂的象征,在作戰中全體官兵跟隨鄧世昌沖撞日軍吉野艦,雖然沒有成功,但體現了中國軍隊在以弱敵強的情況下依然頑強不屈的精神。
2、人員隊伍齊全、配套資源完善,夯實國防教育基礎
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國防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特別是領導班子隊伍、講解員隊伍、研究員隊伍的建設。國防教育基地只有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激勵、人才交流的機制,依靠人才戰略,才能不斷提升國防教育基地的整體水平。鄧世昌紀念館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講解隊伍,并且定期通過舉辦學術沙龍、讀書會、講解培訓等形式提高講解員專業知識水平。此外,還有一支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兩者相輔相成,大大提高了紀念館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的社會服務能力。
同時,完善的基礎建設施及豐富的展覽手段也是紀念館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托。鄧世昌紀念館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為479平方米。館內基礎設施配備齊全,并設有游客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旅游咨詢、免費講解預約、導游和接受游客監督投訴等服務,設有方便殘障人士參觀的綠色通道,配備有參觀指示標志和中英文介紹的展板,也設有游客休息區,供市民游客休憩。該館展覽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圖片、文字、實物、模型、蠟像、觸摸屏、多媒體播放、電子沙盤地圖、互動游戲等,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參觀體驗。
3、制度完善、經費充足,助力國防教育基地長期運作
把國防教育基地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是加強其建設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實現制度創新,完善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才能真正把國防教育基地的建設、管理和使用納入科學化、規范化、長效化的軌道。鄧世昌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并接受單位團體的講解預約,為前來參觀的游客、單位、團體、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同時,鄧世昌紀念館為全額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有正常的經費保障,能確保資金到位及時、資金來源穩定、基地運行和維護有保障。
二、新時期如何加強鄧世昌紀念館國防教育基地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知識背景、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國防教育基地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高。鄧世昌紀念館如何在新形式下,利用展覽館現有資源,結合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新要求,在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中宣揚鄧世昌精神、普及海洋知識、增強海防意識,已經成為決定紀念館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敦促其在各個方面不斷去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1、深入挖掘國防教育精神內涵,透過展覽增強國民海洋意識
中國長期作為一個農耕國家,缺乏海洋意識,黨的十八大將建設海洋強國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全民海洋意識的培養,進而樹立海洋強國的觀念。國防歷史教育需同國防形勢教育結合起來,既要講歷史經驗教訓,也要講現實威脅。只有一方面講歷史,一方面講現實,才能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思想,使他們從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威脅中充分認識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鄧世昌紀念館目前關于國防教育精神內涵的挖掘,應注重海洋知識及海防意識兩個方面。在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間,西方國家從海上入侵中國470多次,慘痛的歷史教訓告訴中國,海防衰則國弱,落后就要挨打。海洋事關國家的興衰存亡,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硬道理。而目前,中國海洋形式并不樂觀,建設海洋強國也是在“島礁被蠶食,資源被掠奪,海域被瓜分,主權受到侵害”的形式下提出的。深挖與海洋意識、海洋國土安全有關的國防教育精神內涵,對鄧世昌紀念館更好的開展愛國主義、國防主義教育意義重大。
2、創新宣教手段,提高宣教水平
國防教育基地是對廣大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進行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和場所,開展豐富多彩、形象直觀、各具特色的國防教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防教育基地必須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教育內容,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斷研究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開辟新途徑,使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貼近群眾實際4,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公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中普及國防知識,使國防教育“入境、入心、入腦”、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 5使其教育功能與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鄧世昌紀念館的在創新國防教育形式上,多年來一直在抓住紀念館國防教育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增強與共建單位合作、拓寬教育途徑,實現教育能力的不斷提高。如利用鄧世昌逝世120周年的契機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軍事科學院的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圍繞“中日甲午海戰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主題舉行現場講座;從廣州出發,沿鄧世昌求學——入伍——訓練——作戰——殉國路線,探尋英雄的足跡拍攝紀錄片;舉辦《海軍發展史圖片展》,以圖片、實物為主要形式,以北洋海軍與中國近代海軍為對照,回顧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及海軍艦艇的發展情況,讓人們了解中國的海防建設,激勵中華兒女關注海防、重視海防;面向海珠區中小學校學生進行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征文活動、戰艦船模競賽等。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既豐富了教育基地的展出或陳列的內容,又提升了教育基地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內涵,使鄧世昌紀念館真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載體,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弘揚先進文化的陣地。
3、深入挖掘鄧世昌相關文物史料,提升展覽層次
文物史料是國防教育基地存在、發展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條件。基地的長遠發展還需在征集文物史料、挖掘教育內容方面練“內功”。基地工作人員需認真研究自身的歷史沿革、館藏史料,走訪革命前輩、烈士遺屬、專家學者、民間收藏人士,深入挖掘各種收藏線索,廣泛收集文物史料,盡力增加基地的館藏量。同時著力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對館藏文物史料內涵的深刻提煉,給人們以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激勵。
鄧世昌紀念館在文物史料的挖掘方面,以豐富主題思想、挖掘精神內涵為目的,以搜集鄧世昌及致遠艦后人口述歷史以及征集反映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文物為主要方向。多年來,紀念館采訪了鄧世昌及致遠艦官兵多位后人,通過致遠艦后人口述先輩活動,挖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近年來還征集了一批從日本流回國內的,日本政府當年記載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畫報、文獻。眾多口述史資料、甲午戰爭相關文物,一方面豐富了紀念館的展覽內容,另一方面提升了教育基地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內涵。
注釋:
[1]吳溫暖,論國防教育學科的創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2]吳溫暖,高等學校國防教育[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5
[3]周永衛,論高校國防教育基地模式構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4
[4]丁祥艷,新時期應如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J] ,《大學時代下半月》2006,11
[5]沈巖,充分利用軍事類博物館開展國防教育[J],《國防》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