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筆者在醫科大學長期承擔選修課“社會學與生活”的教學,本文將以個人經驗出發,探討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在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育中的作用與做法。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醫學教學 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44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Humane Care Ability Training
——Take elective course "Sociology and Life" as an example
ZHU Qiao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The author has long borne elective "Sociology and Life" at 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teaching, this article will be a personal experience, discusses the role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humanities foster care capacity.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dical teaching; humanities concern
在醫患關系緊張和醫患矛盾頻出的今天,一些學者認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當前的醫學教育過于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人文關懷能力的養成,導致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醫德醫風不正和醫患溝通能力不足。他們提出醫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呼吁醫學教育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必須轉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僅學習醫學技術,還要學習如何關愛病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但是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依然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戰場,可以高效地引導學習方向、激發學習興趣、構建理論體系、培養綜合能力。醫學課程主要由基礎科學、醫學、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部分構成,其中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就承擔著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和關懷能力的重任。在西方國家,醫學生人文社科課程占其總學時數的比重較大,美國、德國高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①而我國人文課程的比例尚不足5%且多數停留在課堂講授等單一片面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對于人文知識在將來行醫過程中的滲透與應用停留在認知的表面層次。②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醫學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都要做出改進。其中,在人文社科類基礎課程比例不足的情況下,選修課可以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選修課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教學內容彈性豐富,教學方法形式多變,在拓展學科視野,深化學科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特長、個性方面比必修課更具有優勢。此外,教師個人在課堂教學上的改革也可以為這個問題貢獻一分量。筆者在醫科大學長期承擔選修課“社會學與生活”的教學,試圖回應當前眾所關注的醫學教育人文方面的問題。本文將以個人經驗出發,探討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在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育中的作用與做法。
參與式教學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國際教育界積極倡導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使用科學的方法,在民主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介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從而獲取知識并發展能力。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灌輸,而是與學生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作為解決問題的“戰友”一起討論、共同尋找方法,因此,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教學方式。③
醫學生通過理性認知來掌握專業知識。知識是一種信息,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關懷不僅僅是知識,也是一種情感能力。“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如果過分地重視知識的作用,片面地發展學生的理性能力,而情感能力卻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情感甚至出現萎縮。這樣的教育結果會導致醫學生只能很好分析醫學專業問題,而對具體情況下病人的需求卻很難理解,因為醫學生自身情感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④傳統的以專業知識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在關懷能力培育上存在天然的短板,而參與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從被動的管理、灌輸、壓迫轉向主動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求發展,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具體情境中,促進認知、情感和行為有機結合。因此,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提高上有獨特的優勢。
(下轉第125頁)(上接第83頁)
參與式教學首先體現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要求教師分享權力,和學生共同決定,學生不只是授課的對象,而是課程的主人之一。 筆者所講授的選修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會學與生活”作為主要參考教材,課堂內容涵蓋性別、種族、階層、年齡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教師會把主要章節列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學習哪些內容。筆者一般會選擇功能理論、沖突理論和互動理論等社會學基礎理論,由學生投票決定哪些是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議題,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探討。根據這幾年上課的經驗,學生一般會選擇文化、階級、家庭、健康、科技等方面。該課程希望建立學生的“社會學想象力”,也就是跳出狹隘的個體日常生活情境,以局外人的視角觀察自己、觀察別人,理解個體和個體、個體和組織、個體和社會之間復雜的聯系和互相作用。這與學者提出的參與式學習觀“在一個更大的社會背景下來看待學習問題,將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以及合作的態度,視為民主過程中公民表達意見以及參與的一種方式;將學習看作是一個解放過程,區別于促進社會分化、要求服從于少數統治者的霸權的傳統教育”⑤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其次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薦的常用參與式教學具體手段主要有: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戲劇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決策圖或者問題樹等。⑥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靈活地應用這些方法來促進學生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例如在學習文化的時候,大家對傳統中醫文化的揚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同學認為中醫是文化精華應該大力發揚,也有很多同學提出中醫是粗糙的經驗積累,沒有經過科學的檢驗,療效和副作用都無法確定,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對待中醫。在這種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認識到了觀點的多元化,個體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這些區別來自個人經歷、教育背景和文化傳統等多方面的因素。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別人,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這有也助于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后理解患者、同情患者、關愛患者。在學習社會階層和社會不平等的時候,教師采取了戲劇扮演的方式,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抽簽分配了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層按照模擬現實的方式獲得相應的資源,資源分配影響小組的成長和最后業績的取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深刻地理解了階級和階層制度對一個人烙印,并能切身體會弱勢群體的所處情境。一位家庭出身良好的學生課后表示:“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的努力和出色是我取得成就的原因,現在我了解了個體成長中的制度性因素和資源分配問題,以后我當了醫生,也會更好地感受那些貧窮的患者的苦難。”
最后是考核方式的參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體現在期末考核,要有持續性、互動性和參與性。筆者采取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為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每次活動都會設置一定的分值,例如主動舉手回答問題1次記10分,表演節目一次記20分,上臺演講一次記20分等,期末累積超過80分的可以免考。近3年來,每次都有70%以上的學生能取得免考資格,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任務。第二種方法是考試的題目由同學們來決定,每個同學設計一個與課程相關的考題交上來,然后隨機分配給參加期末考核的同學答題,考題的具體形式由老師把握,但是考查內容由學生決定。三是分數判定也有學生的參與,不參加期末考核的學生給考核學生打分,由2個學生和老師獨立打分,然后取平均值為最后的分數。這樣,在課程的全過程中,都有學生的主體性,培育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展關懷個體、關懷社會的能力。
本文為溫州醫科大學2013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成果(13DJSZYB03)
注釋
① 余仙菊.發達國家醫學人文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高教研究,2002(1):109-111.
② 任濤,李紅.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途徑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3):12-13.
③⑥修晶.成人學習原則與參與式教學方法[J].教育藝術,2008(9):67-69.
④ 馬晶,朱巧燕.醫學生關懷能力培養探析[J].考試周刊,2011(79):216-217.
⑤ MiChael P.Breen&Andrew Littlejohn.轉自張廣兵.參與式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