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成
【關鍵詞】 數學教學;活動課;學生個性;
身心發展;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7—0050—01
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為核心。積極開展數學活動課,可以使學生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長才干,培養對數學的興趣。但在具體實施時,很多教師對數學活動課認識上的偏差,致使教學策略也存在很多問題,讓活動課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筆者就上好小學數學活動課應遵循的原則,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個性的發展為宗旨
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要實現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發展小學生的個性,主要由活動課來承擔,其教學目標就是“提高興趣,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發展特長”。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包含的實際活動,諸如觀察、實驗、練習等,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個性。因此,小學數學活動課應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為首要目標,并將每節活動課的教學時間與數學知識傳授的教學時間相配合。
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提高不甚明顯,但是通過數學的櫥窗,學生觀察課外天地、實際生活的興趣卻更為濃厚。更有甚者,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學生最大的收獲。
二、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基礎
注意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主要指的是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但這里主要強調學生的心理方面。小學生觀察事物的目的性、持續性、概括性都較差,但若觀察的事物比較新鮮、有趣,他們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筆者認為,家長和教師都不能拔苗助長,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盡量保護小學生的童心。童心包括好奇、好動、好勝這三個方面。只有好奇、好動充分得到發展,學生好勝的特征才能得以建立。 要使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健康發展,就必須創建有利的環境。另外還要樹立模仿典型,使學生有樣可學,從而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與習慣。
小學生向上的心理狀態的形成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持續程度又依賴于環境對小學生接受知識是否有一種愉悅感。因此創建一種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圍是調控環境的關鍵。
小學生的好動,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好動。通過模仿,一旦成為小學生穩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小學數學活動課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據數學的特征以及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條件,通過游戲、觀察、拼圖、制作、不完全歸納等思維及操作辦法,讓學生得到課本上所沒有的、又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數和形的一些結論。
三、以突出數學思維為特點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是實踐活動的核心任務。數學思想方法是指比較分析的方法、建模方法、估測方法、推理方法、轉化方法、統計方法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些數學思想方法都是通過解決問題而滲透的,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學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師有必要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營造研討、探究、思考的氛圍。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讓學生大膽嘗試,要允許學生失敗,鼓勵學生克服困難,不斷探究。數學實踐活動能為學生探索數學知識形成過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提供廣闊的空間。因為它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比較、歸納,清楚地發現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
例如,教學“周長”這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制作動畫,小螞蟻爬樹葉,畫外音:我爬過的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樹葉的周長。讓學生仔細觀察小螞蟻沿著樹葉走一周的情景,然后說出自己對周長的感悟和理解。然后出示另一個樹葉圖片,讓學生在投影上描出樹葉的周長,進而出示紅領巾圖片、課桌圖片、電視機圖片,分別通過描紅領巾、課桌面、電視機面得這些圖片的周長。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活動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同時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