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花
【關鍵詞】 作文教學;興趣;激勵;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88—01
如今,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寫作文,怕作文、怵作文,對作文望而生畏。其實,作文也難也不難,說作文不難,是因為作文就是用筆寫話,就是文字交流,會說話再認識字就應該會寫話。全國小學語文專家崔巒先生就說過:“高玉寶沒上過幾天學,寫出了《半夜雞叫》,這就是‘練筆和‘習作得來的,所以作文并不難。”那么,教師應從哪幾方面入手,讓學生愛上寫作文呢?
一、小學作文教學的切入點——興趣
1. 需要是小學生習作興趣的內在源泉。“需要”就是指學生寫作文時的素材,即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教師要讓學生享受美、觀察美,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2. 實物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一本好書、家中的玩具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實物,都能喚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情境,它們能自然而然地喚起學生對美的期待和向往,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從中體驗到寫作的樂趣,從寫作中體驗到生活的情趣。
3. 情感體驗是小學生寫作興趣的誘發因素。萬般佳作唯真情。世間許多事都是有感而發的,正如民國時的文人劉半農寫的那首著名的詩——《叫我如何不想她》,正是無數個像他那樣懂得欣賞和尊重女性的民國男人,才讓民國的女子那般美麗,也從此造了個“她”字,這種靈感就是來自于情感。
4. 自信是小學生習作興趣的有力支柱。“自信”是學生在習作中的底氣,能使學生放開寫、敢寫。“小學生的作文就應該是鳳頭、豹尾、豬肚子。”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話寫,才敢寫,老師才有東西改。
二、小學作文教學的關鍵——激勵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作文成績的高低,取決于其寫作能力的好壞和受激勵程度的高低。不管一個學生的能力有多強,如果寫作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激勵程度不夠,其很難取得好的作文成績。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應該通過激勵來調動和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充分發揮才能,變對作文的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保持寫作的積極性,增強創造性精神。科學的激勵方法能使教師區別對待各種學生,形成“優者更優,一般學好,差者變好”的局面,從而使學生為實現學習目標而奮斗。教師在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從正確的評價理念出發,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形成注重過程、關注發展的評價體系。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小紅花、一個愛撫的動作以及及時的肯定,都可以激勵學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幾句激勵性語言便能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動力。
三、小學作文教學的外延——生活
生活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大舞臺,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所以學生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作文教學的外延就是生活,要讓生活成為學生的教材。新課程倡導教師要走出哪門課只教哪門課的怪圈。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要拘泥于作文教學,應做好新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引領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身邊的多種資源進行學習,幫學生走進大自然,開闊視野,觀察在課堂上所不能見到的自然現象。只有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能真正調動起寫作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才能養成在校園、家庭、社區、社會中觀察的良好習慣。比如,初學作文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家庭中、游玩中、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開動腦筋、說話組句,要讓學生養成留意周圍事物、學習寫作的好習慣。在家中看電視、讀書報時積累好詞好句;在路上看標語、讀店名時積累詞組。充分利用生活這一大課堂,營造氛圍,組織開展各種說話、寫話、口頭作文、書面作文的活動,不失為一種極佳的作文教學途徑。
生活中還有很多動手動腦的活動,讓學生先做再寫,這樣也就鍛煉了學生活動型作文的寫作能力。借助生活中的知識來幫助學生認識作文,需要教師提供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一步幫助學生審題、搜集素材,使枯燥難寫的作文變得容易親近,這比只在課堂上講要好得多。
作文教學是艱難的過程,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把做的寫出來,把寫的做出來,并用心指導學生寫文章,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學生才會愛上寫作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