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權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質量;師生
關系;自主學習;實踐操作;
生活實際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7—0097—01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剖析,對學生實際清晰把握,才能有效展開教學,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實踐操作以及聯系生活實際四個方面入手,談談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交流,以便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其次,教師要關愛學生,不管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要關心他們;再次,要平等對待學生,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最后,教師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做。
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并非是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而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采用恰當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索、體驗,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教學時,教師要找準教材內容與學生思維訓練的切合點,進行預先點撥和解讀,然后讓學生順利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分米、毫米的認識”一課,教學重點是對“毫米的認識”,難點是“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感知教學內容,筆者讓學生對手邊較短的東西進行長度估測,并規定過關標準:凡是誤差在三毫米之內的算合格,不合格的繼續估測,同桌互相監督。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采用估測過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樣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大大活躍了學習氣氛,課堂學習效果自然非常顯著。
三、適時進行實踐操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同時,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也突出強調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特別提出要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組織實踐操作活動,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以此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噸的認識”時,筆者準備了一個臺秤,準備在班級內搞一次競賽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估算下面幾項內容:全班同學總體重、全部課桌凳的總重量、全部書包的總重量。估算最接近真實情況的為優勝者,每個小組有三次稱量機會,計量單位為噸和千克。學生開始行動起來,因為每個小組只有三次稱量機會,所以在具體操作前,都要進行一番策劃。在稱量時,要看準具體數字,并進行記錄。換算時要經過幾個學生的驗算,這樣才能確保準確率。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操作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因為教師設定了條件,學生不僅要進行實際操作,還要注意操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所以要進行相關的技巧策劃研究。這也是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考驗,讓操作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不僅容易對所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而且還有效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四、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分析教材內容,還要研究所教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之情,學生才能真正愛上數學。
如,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加減法的驗算”時,為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生活認知,筆者在課堂內開展了一個虛擬商店,讓學生來“買東西”,熟悉加減法的運算和驗算。首先找兩個學生當“售貨員”,一個負責拿“商品”,一個負責“結賬”。找一部分學生當“顧客”,現場進行模擬“買賣”活動。“顧客”陸續來買東西,“售貨員”要報價,“顧客”要還價,最后達成一致成交價,其他學生進行價錢運算和驗算。負責表演的學生開始還有點羞澀,但很快就進入角色,買的東西越來越多,課堂氣氛很是活躍,學習效果相當好。實踐證明,這樣教學,讓學生通過模擬買賣活動,實際接觸生活實際,在運算和驗算方面有更多真實體驗,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使其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所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