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清
摘 要 國家司法考試的推行給我國的法學教育既帶來了沖擊,又提供了改革的機遇,為法學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本課題從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民法學”為視角,探索平衡兩者的教學模式,實現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良性互動,為其他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積累經驗,起到示范性作用。
關鍵詞 司法考試 教學改革 民法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47
Research on Law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Take Teaching Reform in "Civil Law" as the Perspective
ZHANG Yu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e prevailing nationaljudicial examination brings to China's legal education with the opportunity for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it, offers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law. This topic from the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 "Science of civil law" the perspective,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 of balancing the two, realize 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law education of the benign interaction, for other legal scienc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ccumulated experience, play a role model.
Key words judicial examination; teaching reform; science of civil law
1 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制度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影響
1.1 積極方面
(1)學生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得到重視和加強。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輕實務的傾向,雖然近些年推進了多項改革,狀況得以改觀,但法律實務方面的能力培養在一些高校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背景下,法學本科教育不斷在改變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狀。以民法學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引入新鮮、真實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民事法律關系,厘清請求權基礎,做出正確的判斷,解決實際問題。在專業課程學習之余還設置法律咨詢,開展法律援助,開設模擬法庭,將庭審現場搬到學校,這些都是學生學好民法的有效路徑。
(2)加快了法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司法考試制度為國家選撥司法人員,也給法學本科教學改革沖擊和挑戰,各高校法學院系只有全面調整教育目標,努力求變創新,實現法學本科教育的結構重整,才能培養出國家、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
1.2 消極影響——應試化問題凸顯
(1)應試化的表現。
第一,以司法考試為導向設置教學內容。不涉及司考的內容就不講或少講,缺乏對法律信仰和職業倫理意識的培養。第二,采取真題題海戰術,課程教學和考核階段,司考真題所占比例大幅提高。第三,學生各科分配學習時間圍繞司法考試來安排。有的學生甚至從一年級就開始準備,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到機械地背法條、做真題,忽視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第四,司法考試通過率成為社會各個層面對法學院(系)教學效果的主要評價標準。
(2)應試化現象的負面影響。
第一,法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一味迎合司法考試的應試化的法學教育因為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注入和培養,將會成為專門法律職業培訓機構,這背離了大學之教育目標——塑造人、完善人、使學生精神上成人,“速成”出大量法律職業“工匠”,而其弊端已然凸顯。第二,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教學內容的應試化讓學生淪為應試的工具,難以培養起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第三,學生忽視法律實踐。學生為了備考,減少實踐活動,有的學生甚至把實習的時間用來備考,這也導致了法學教育離社會實際需求漸行漸遠。第四,法學教育缺少多樣性。統一命題的司法考試使各大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內容和思維方式上趨同,難以培養出具有廣闊知識背景和綜合能力突出的法律工作者。
2 統一司法考試背景下民法學教學的困境
2.1 教育目標定位不明
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問題大致有三種觀點:一種意見認為法學教育是以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為主旨的職業教育,所以要注重司法知識的傳授、加強專業技能的訓練;一種意見認為法學教育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法學教育應當兼具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兩種性質。
2.2 民事領域立法活躍,教學任務加重
民法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門,它調整社會關系,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關系每個人的切身權益。民法學課程內容較多,體系龐大,一般都需要進行兩個學期的講授。我校民法學課程學時為114學時,開設時間是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這對于剛剛進入大學,接觸法學專業課程不久的學生來說任務艱巨。endprint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黨的十八大將“法治中國”寫入黨的正式文件,這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任務的具體落實和深化,開啟了我國全面推進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階段。近些年我國民事領域的立法活躍,一些重要法律及單行法的司法解釋相繼出臺,一些單行法也在做進一步的修訂。特別是“完善市場法律制度、編纂民法典”這一宏偉目標的提出,我國第一部民法典呼之欲出。司法考試伴隨著立法活動的步伐會出現新的重難點,并占據大量分值,這給民法學課程的備課和教學工作帶來了難度和挑戰。
2.3 教學形式和方法陳舊
(1)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形式。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仍然是當前法學本科課堂中的主要授課方式,它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影響學生法律思維的養成。他們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便會表現出缺少獨立分析、辨別能力,缺乏從法學角度和法學理論觀察問題的能力,無法應對各種復雜法律問題,一遇到具體案例就茫然不知所措。
(2)學生主體性地位缺失。目前一些高校法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即重視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學習的控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顯然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一些法學專業課的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照本宣科,講臺下 “寂靜得令人可怕”,學生昏昏欲睡或忙于其他事情,教學質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2.4 教學評價體系陳舊
目前我國法學教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仍然單一、陳舊,缺少創新,與現代社會對法律人才的要求標準相脫節。主要表現在:(1)評價內容單薄。評價內容主要圍繞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學生只需死記硬背便能得到不錯的分數,但卻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其學習效果。(2)評價方法單一。大多院校的課程測評都采用筆試,以分數作為評價課程學習情況的主要標準,忽視了質性評價。(3)評價結果缺乏證明力。雖然考試是對人才培養的檢驗機制,但進入社會的學生知識基礎仍然薄弱,實際操作能力水平普遍不高,與崗位需要還有距離。
3 本校“民法學”課程應對司法考試的舉措
3.1 合理定位民法學教學目標
司法考試的目標是選拔法律職業人才,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的綜合型人才,兩者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法學本科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的民法學,其培養目標應該與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一致。因此,民法學課程應當保持獨立性,不能為了迎合國家司法考試的要求而違背自身發展規律,改變固有的學科要求。同時,二者也不是完全分離的,應當抓住司法考試帶來的契機,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改革創新,構建民法學本科教育與司法考試的良性的互動關系。
3.2 合理調整民法學課程內容
我校民法學課程是 114學時(理論教學90 學時,實踐教學24 學時),課程內容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
(1)理論教學部分。理論教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共六個知識板塊,分別是民法總論、人身權、物權、債權、繼承權、侵權責任。每個知識板塊在學時的安排上均有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的劃分,如民法總論,共 36 學時,其中理論教學 30 學時,實踐教學 6 學時。
(2)實踐教學部分。實踐教學部分的總體目標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對民法理論與實踐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綜合應用能力。具體形式包括觀摩庭審、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另外筆者建議我院設立一系列民事實訓課程,如民事案例研究、模擬法庭等。
3.3 重構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要加強師生互動,摒棄滿堂灌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具體形式有:(1)案例式教學:通過典型審判案例,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如模擬法庭活動。(2)實踐式教學: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以項目或任務為驅動,使學生在培養法律思維和進行實際操作中學習,收獲實踐經驗。如法律診所。(3)探究式教學:通過一些前沿性的專題,讓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和方法,開展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從發現中學習。(4)評價式教學:教師作為參與評價的一員,指導學生運用既定的、系統的評價標準進行自評、互評、共評,開展多元化的評價,從評價中反思,獲得經驗。
3.4 改進課程評測體系
(1)改革傳統筆試,發展論文筆試。在筆試方面,我們已經建立了完備的試題庫,根據我國的民事立法活動進行更新和補充。做到標準命題、隨機抽題、難度適中,并將筆試成績限定在所占總成績的70%。在論文筆試方面,教師在民法課程的理論熱點、立法動向、前沿動態等領域領域提供若干參考題目,學生自主選題、自由分組,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小組論文,最后進行小組答辯和教師評定,成績計入平時成績。這種方式能夠強化學生在考查階段的主體地位,增強知識的內化效果。
(2)發展口試。口試的優勢是直接性和靈活性,首先教師能準確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調動能力;其次能夠鍛煉學生敏捷、開放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在口試過程中直觀地了解學生狀態,及時調整提問角度、內容和技巧,以達到最好的測試效果。
課題基金來源: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名稱:湖北省高校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基金編號:D20121612
參考文獻
[1] 劉健剛.法學本科教學應試化現象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0(2):173.
[2] 石紀虎.基于司法考試視角的民商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3):106.
[3] 賈玉玉,夏少敏,張卉聰.全國統一司法考試與民法本科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2010(20):53-55.
[4] 張楚廷.大學里,什么是一堂好課[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5] 卜曉君,欒無寒.國家司法考試背景下民法學本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25(6):133.
[6] 朱文玉.成人高等法學教育考試制度改革探析[J].成人教育,2011(8):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