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興
【關鍵詞】 作文教學;農村特色;教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106—01
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重要尺度。但在農村中學由于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原因,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的一塊心病,學生怕寫,老師怕改,學生習作水平與城市中學相比,相差甚遠,這無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利于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素質的提高。那么,我們該如何走出困境?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寫真事、抒真情,寫出農村特色
1. 堅持“只寫了解的東西”的原則。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寫得生動具體。道聽途說的材料一進入文章就會出現破綻。因此,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只有立足于農村,讓學生描寫自己了解的農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農村的世界雖然是樸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樣能夠發掘出區別于城市的閃光點。比如,農村孩子從小頻繁接觸大自然,對農村的自然風光有著豐富的認識和深摯情感。郁郁蔥蔥的山林、汩汩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煙、曲徑通幽這一切都烙上農村的印記,又能給以農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們抒寫真善美的基礎。
2. 體驗農村生活寫日記。農村學生自有玩樂的地方,上樹摘果、下河摸魚、放鵝趕羊等給他們帶來深切的感受。在教學中,語文老師還應鼓勵他們體驗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農活,然后記錄下來,在老師的帶動下相互討論,在勞動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達到拓展思路的目的,這樣一篇富有生活氣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產生了。
二、擁有素材后,力求具體細致
無論描寫什么,材料都應具體實在,不能抽象籠統。只有具體鮮明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讀后如臨其境,產生共鳴。比如有老師這樣強調作文“六不準”:不觀察、不體會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練的話不說;如果是寫天氣,冷天不用冷字,熱天不用熱字等。如在描寫冷的片斷時,有的寫:“一片西風吹過,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樹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學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圍巾。”有的則寫:“大雪過后,房檐下掛著一排冰溜兒,行人身穿大棉衣,頭戴大皮帽,但還是把脖子往下縮”等。這樣經常強調,語言精練具體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這便是以情動人,但要真能“打動人心”絕非易事。矯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喬裝粉飾令人生厭,無病呻吟讓人惡心,只有真情實感讓人開懷、掩卷深思,沒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也就沒有了靈性。
三、教法應創新
1. 教師應身體力行。許多語文教師教人作文自己卻不會作,雖然現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對于農村中學生而言卻是遙不可及。他們不會去自主欣賞,而老師的文章學生是樂意學的。因此老師自己先作一篇來談其中包含的生活體會,寫作技巧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寫作熱情。
2.創新思維的引導。作文教學是語言和思維的綜合訓練,而農村學校作文訓練依舊是重語言輕思維的訓練,從語言到語言,致使學生思路閉塞,習慣依葫蘆畫瓢,移花接木,習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潑的作文訓練,想象作文和續寫作文就是能使學生思維充分地展開的訓練方式。如一塊紅磚的作用、一支鉛筆的作用,同學們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學習之后,請大家續寫于勒的命運。這樣的習作訓練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拓寬了習作的道路,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3. 批改作文,激發興趣。農村中學生的作文質量不高是事實,但卻是他們冥思苦想的結果,來之不易,理應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批改時首先做到的就是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一個精當的詞,一個優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應給予鼓勵和肯定的。
4. 厚積薄發,提高寫作興趣。首先,廣泛閱讀課外書,吸取前人經驗,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但可以到圖書室借一些報刊、雜志,讓學生帶回家閱讀。其次,收集農村素材。在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同時,要強調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和特點,記錄好只言片語,在真正寫作時引用進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興趣有了,內容豐富了,農村特色也得到了體現。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