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飛
【摘 要】 本文主要是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通過用英語課本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繹繽紛課堂,為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各種學習潛能,使學生學會合作、自主學習、發展個性,取得的一些經驗,粗淺地談了一點體會。
【關鍵詞】英語課本劇;自主學習;發展個性;提高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學生學習興趣的制約。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呢?下面,我就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共同交流。
一、英語課本劇表演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英語教學的關鍵。在英語課堂中插入課本劇的表演能使英語課堂成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大舞臺。
二、英語課本劇表演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學習
新課改要求學生的學習要知識、技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要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而多樣、豐富的英語課本劇表演恰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和諧的教育環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社會生活的交往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社會交往意識和社會角色規范,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感及團結合作精神,并獲得一定的社會經驗。
三、英語課本劇表演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學生的創造潛力是無窮的。”這是我在課本劇實踐中的感嘆。學生的每一次表演都會有讓我驚嘆的地方。另外在編寫課本劇時,學生會發揮想象力進行拓展和補充,他們編寫的課本劇豐富有趣,富有創新意識。這個活動極大地給予他們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間,這也是受學生歡迎的原因之一。
四、英語課本劇表演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學生在組織課本劇表演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困難,如:詞匯問題,語法問題、背景設置問題、道具問題等,這許許多多的問題都需要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合作,也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有時我把課本劇表演放在預習這一環節,由學生課前分組預習,然后以表演的形式把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上表達出來。表演后再仔細研究各組在理解上的分歧,討論出正確的答案,從而也鞏固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教師在課堂上的獨角戲般的講解分析來比較,這種方法學生接受得更快,理解得更主動、更透徹,掌握得也更牢固,另外,所花的課堂時間更短。往往一堂課后,學生體會到要復述或背誦此課文都相當容易。而且在課堂中引入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不知不覺進行著交際,一旦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語言,他們就會傾其所有,盡量把自己所學的詞匯和句型悉數用上,在這種真實環境中,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煉。如教Shopping時,我準備了很好多實物,如學習用品:pen, pencil, eraser, pencil-box, knife,books;吃的東西:bread, eggs, cakes,bananans,apples,oranges等。把它們擺放在講臺桌上,布置得像小賣部一樣,讓學生知道,這節課我們將要學會用英語講怎樣購物,而且這些東西都將低價出售,請同學們準備好人民幣,買你所想買的東西。這樣學生的求知欲會很高,而且每個人都想有機會買到東西且渴望老師教他們講。在教會學生怎樣買、賣東西后,就讓他們扮演角色,尤其對表演售貨員的同學進行嘉獎。這節英語課幾乎全班同學都參與,他們甚至忘記了是在課堂上,而是在商店里購物,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強烈求知欲中我們就可以輕松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表演前,學生必須反復聽錄音進行語言模仿,掌握每句句子的正確發音,模仿人物的語調和語氣。表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聽說的過程。表演前的劇本編寫以及表演后的劇本改寫都是訓練學生寫的能力。學生在每次表演后,他們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都會有一定的提高,而且,這種提高是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提高速度快,而且學生都樂于接受。
五、英語課本劇具體操作的步驟
在實際教學中,我把英語課本劇分為模仿類、改編類和創新類三種。在具體操作中我分為以下幾步:
1.分好小組。將學生按角色要求分成幾個小組,分組時要注意各個層次的學生的搭配,每一個小組基本上都要有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可以達到以好帶差,全組共同進步的效果。
2.選好題材。選題的過程應讓學生充分討論后決定選用的篇目,使學生充分參與,以調動其積極性。所選的篇目一般為較生動的記敘性課文,要求矛盾沖突激烈,情節性較強,人物性格鮮明。選用的課文篇幅如太長,也可選取其中一個段落,因為作為學生英語實踐水平較為有限,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3.理解課文。以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反復聽錄音,模仿人物的語音語調,反復朗讀課文,對于一些不大熟悉的詞匯或內容,要及時向小組中的其他成員或老師,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正確把握和理解課文、做到熟讀課文。
4.寫好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商量后,將課文改編成劇本,由其中一人執筆,寫好劇本,并由組長分配好各個角色。
5.課前排練。在進行表演前,學生可以根據寫好的劇本,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一到兩次的排練,并準備好表演所需的道具,設計好表演的場景。如果發現問題,可適當的刪減或增添。
6.監控表演。在課堂上表演,由教師是總監組織課堂表演,教師還是評選組長,帶領學生在學生表演時教師對各組的表演優缺點作好記錄,以備評價時使用,同時教師也要當好嘉賓和觀眾。
7.全班評價。評出最佳劇本,最佳表演等;表演后教師要當堂帶領學生對每組的表演作出正確的、公正的評價,并評選出最佳劇本,最佳表演等,努力營造一種競爭的氣氛。
8.總結經驗。也就是對劇本進行修改,并交上修改后的劇本。這一環節是作為回家作業的。要求學生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各組對自己的劇本做修改,并將劇本作為作業交給教師。教師對學生的劇本要認真閱讀批改,并寫上鼓勵性的評語。
總之,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編演課本劇把新課程標準目標從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擴展到技能、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課本劇的表演過程就是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的融合,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在這五個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課本劇還是一種很好的評價手段,有利于在各個方面合理地評價每一位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吳江區震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