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冬
摘 要:音樂課堂教學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上好音樂課,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美的熏陶,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和音樂審美能力,同時,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們豐富的創造性思維,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是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將以上教學內容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愛好,在于教師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音樂學科 情感教學 情境教學 趣味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a)-0138-02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這句名言告訴我們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音樂家,而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音樂教育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作用。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音樂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必修課”。音樂課堂教學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上好音樂課,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美的熏陶,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和音樂審美能力,同時,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們豐富的創造性思維,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是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
目前,在絕大多數的初級中學音樂學科課堂教學的內容包括唱歌、欣賞、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這幾部分。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將以上教學內容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愛好,在于教師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如何提高音樂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呢?下面就唱歌課、欣賞課、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課談一談看法。
1 唱歌課
唱歌課是音樂教育中最易被學生接受、喜愛和理解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貫徹音樂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唱歌課教學中應該注重情感教學,要善于把學生引入美妙的藝術殿堂,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愿意去學,主動去學。例如學習新歌曲之前,教師要善于把歌曲中最閃光的部分用生動誘人的導言引入新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誘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如在學習歌曲《走向大自然》一課時,結合歌曲特點,可以精心設計導言如下:“同學們一定非常熱愛大自然,尤其是我們東北的一年四季,以其千變萬化的景觀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享受和樂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贊美歌頌大自然的歌曲《走向大自然》”,這樣從一開始就吸引著學生的好奇心,產生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為以下環節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要想使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正確的表達歌曲思想感情,教師的范唱至關重要,很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點,用播放音像范唱的方式替代自己的范唱。殊不知,教師的正確范唱能夠直接感染和打動學生。例如在學習歌曲《在你和我之間》一課時,首先要有表情的朗讀歌詞,讓歌詞喚起學生的想象,撥動學生的心弦,接著充滿感情的進行范唱,準確完整的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不僅使學生從范唱中受到感染,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使一節課在充滿友愛的氛圍中進行。應該注意的是教師的范唱必須做到姿態正確,呼吸自然,發生圓潤,吐字清晰等,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它的功能,達到教學目的。
在唱歌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歌曲教學這個手段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藝術性,重視帶領學生理解歌曲的速度、力度、高潮等分析,這是唱歌教學的基本技能與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唱出優美的歌聲。
速度的快慢和歌曲情緒的表現有很大關系,如果把一首歡快的歌曲唱的很慢或把一首莊嚴的頌歌唱得很快,都會把歌曲唱砸,甚至唱成相反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分析歌曲的內容,把速度的快慢處理好。例如: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應唱的稍慢些,因它的曲調舒展遼闊,表達的是草原人民對黨對祖國對家鄉無比的熱愛。假如只看到歌詞中有“馬兒跑”“揮動鞭兒”就用較快的速度去演唱,會顯得急促匆忙,很難表現出歌曲中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還有很多教師進行唱歌教學時不注重歌曲力度的處理,使得學生在演唱時拼命的喊唱,效果甚差。教材中所選歌曲中,從進行曲、頌歌到優美抒情或跳躍歡快的歌曲,每一首歌曲在內容及旋律的安排上都有明顯的強弱分明,教師應注重帶領學生分析歌曲音量的大小強弱,按不同內容給以控制和變化。
高潮是一首歌曲感情表現最集中、最引人的地方,常常也是歌曲內容的中心詞句出現的地方,歌曲中的高潮一般出現在后半部分或結尾,但在歌譜上并沒有記號或文字加以表現。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恰當的處理。
總之,在一節唱歌課中除了教授正確的發聲,準確的吐字咬字等基本技巧外,如何科學合理安排構思每一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音樂教師必須重視讓學生理解歌曲內涵,使學生受到啟迪、受到熏陶,真正達到音樂教學的獨特審美功能。
2 欣賞課
音樂欣賞是認知聲樂和器樂作品情感內涵的心理過程,是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愉悅身心、寄托情思的審美活動。音樂欣賞深受學生喜愛,它是提高學生音樂修養、培養音樂感受力、鑒賞力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精講多聽這一原則。欣賞音樂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這種靈敏的感知能力語言是不能代替的。因此,必要的知識介紹應該精煉,富有啟發性,目的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音樂上來。
為了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創設情境至關重要。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教學實際,采用各種形式的直觀手段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生動有趣,感染力強,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欣賞外國民歌時,利用視頻影像將每首歌曲的內容直觀展示給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學生視與聽相結合,置身于歌曲情境中去感受作品的內容,這樣才會產生強烈的感應效果。
利用比較歸納總結的方法去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也是欣賞教學有效的方法。構成音樂語言的要素有節奏、節拍、速度、力度、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應根據欣賞內容的不同將以上音樂語言要素列成表格,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和體會不同作品的音樂風格,之后教師加以總結講解。如在欣賞外國民歌一課時,欣賞歌曲之前要將名曲、國家、節拍、節奏、旋律、情緒、速度、力度、調式、調性、人聲類別和演唱形式列成一個表格,經過對學生啟發引導后讓學生在欣賞之后將表格填寫出來,然后教師總結講解。這樣不但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還把學生從被動欣賞中解放出來,教會了學生如何去欣賞音樂,由被動到會學再到學會這一過程潛移默化的提高了學生欣賞音樂的水平和能力。
欣賞課還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音樂作品的特點,體驗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還以外國民歌為例,在欣賞朝鮮名歌《桔梗謠》時,為讓學生體會歌曲所表現的歡快情緒,在學習歌曲之后讓學生隨音樂舞蹈,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歌曲的風格特點,達到了欣賞教學審美教育的目的。
總之,枯燥無味、單調說教式的音樂教學方法不適用于欣賞課教學,欣賞課教學必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絕不可忽視學生的表現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3 基本樂理及視唱練耳
基本樂理及視唱練耳這部分內容很抽象,學起來也比較枯燥,學生不易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應將這部分知識有機的融于唱歌課和欣賞課教學之中,使這些基礎知識內容相互貫通,寓知識傳授于趣味教學之中,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如在視唱旋律和學習基本樂理時,可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多數學生喜愛流行歌曲這一特點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演唱并與教材歌曲密切聯系的歌曲譜例進行視唱,當學生對其產生興趣時,再把其引向教材。如學習《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陽》一課時,在視唱旋律上可以選擇一首學生們喜愛的歌曲《搖太陽》,把其中的一段旋律作為視唱,然后讓學生們記住這條旋律按音高順序將音階“5、6、1、2、3”排列出來,之后反復唱這個音階,由此導入音樂知識,“民族五聲調式”引入正題,學習教材中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指導學生視唱歌曲旋律,學生可以很快學會這首歌曲和音樂知識,此后在進行典型節奏練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視唱曲譜的能力,也使學生牢固掌握了樂理知識,同時又增強了學生們的節奏感,提高了學生們對學習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的興趣,課堂效果甚佳。
另外在節奏訓練中,為激發學生表現節奏的興趣,可將奧爾夫教學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研究創造新穎的打擊節奏的方法、動作或手勢,將所學歌曲中節奏用自己的方法打擊出來,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總之,通過不同的途徑、手段和方法創設良好的情景,目的是擺脫單純知識技能為主的傳統教育,使其轉入到對學生培養學習能力、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現代化教育。
“移風易俗,莫過于樂”,人類的素質需要不斷的提高,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義不容辭的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我們要努力提高音樂學科課堂教學質量,把音樂課堂作為基地,為祖國的明天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袁杰.初中音樂教學方法與策略分析[J]. 黃河之聲,2011(14):63-64.
[2] 楊紅光.淺議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水平[J].音樂大觀,2012(1):90.
[3] 芮永紅.淺析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音樂時空,201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