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蘭
【摘要】語文教學中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語文教學中離不開適當的拓展和延伸,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重難點的拓展和延伸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化對文章主旨和內涵的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對語文和課文的概念沒有理清,只是在教課文卻沒有教語文。課文只是語文知識在某些知識點上的體現,不能代表語文的全部,作為語文教師,教語文的前提是把握好教學的方向和思路,教學中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讓學生從生活、文化及各種閱讀中獲得語文的體驗,拓寬課文的外延,與語文接軌,真正地實現語文學習的目的。
一、走進生活,拓寬課文的外延
走進生活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外延,得到語文學習的全部,課本中的幾篇范文只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幾朵絢麗的浪花。教材在編排過程中會考慮到時間和地區的差異,往往只是點到為止,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包含其中。那么教材沒有編排卻又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和知識點,老師要引領學生進行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比如與課文《老師,您好!》相對應的內容應該和教師節相關聯,教師可以根據本地教師節的具體情況給學生補充或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獲得真實的感受,加深理解的同時得到語文的知識,從課文教學延伸到了語文教學。再如與《但愿人長久》相對應的節氣是中秋節,但由于教材的內容有限,沒有講得很仔細,教師應該有目的的將生活的知識與課文內容進行鏈接,搭建起一座生活與語文溝通的橋梁,向學生介紹中秋節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生自己過中秋節的經歷和感受,還可以補充與中秋節有關的詩句,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引導學生從學習的教材向生活過渡,實現編寫意圖。
二、拓展文本,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他的話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從事語文教學必須不拘泥于文本的限制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知識。教材的內容畢竟有限,只有拓展和延伸,才有可能讓更多的知識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獲得必要的提高和發展。但拓展延伸應是有限度的,延伸的同時應該受到課文的主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限制,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就好比是空中樓閣,所付出的任何努力都會付之東流,無教學效果可言。延伸和拓展必須以文字作為教學之本,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依托,才能找尋到符合要求的課程教學資源,才能更為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因此在課文教學中進行拓展延伸時,必須緊扣文本,深挖教材中的教學資源,符合教材內容的情感及價值取向。以教學《三顧茅廬》一課為例,教學中進行拓展和延伸,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以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教師應張弛有度,把控課堂,確保把學生引領在自己課前設計的教學軌道上來,體會到劉備求賢心切。
三、延伸閱讀,開放語文課堂
拓展和延伸主要意圖是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要么用生活中的經驗來驗證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要么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訓練和課外讀寫的訓練。語文的外延的途徑有很多,其中以閱讀和社會實踐最為重要,效果也最明顯。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和生活體驗,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生活和閱讀體驗,讓語文課堂得到充分的開發,讓語文教學從課堂走向課外,又在課堂知識的可控范圍。蘇教版新版本教材為了適應這一要求,在課后的思考練習中增添了一項關于 “搜集資料”的新要求。例
如:在教學《人類的“老師”》時,課后就要求學生去搜集一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實際例子,并搜集相關的資料及圖片,然后在班級進行交流。再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中,課后也有搜集宋慶齡的相關資料的要求。同樣在《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后也有拓展學生對我國中藥了解程度的要求。由此可見,拓展閱讀和開發語文課堂的重要性。
四、拓展閱讀,增加文本厚度
語文學習是和閱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注重學生的閱讀,要求學生在一學期內要讀哪些書,要讀多少書,但由于沒有和課堂教學聯系起來,激發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老師布置了,學生也讀了,但沒有完成任務,效果也不理想,教師也不檢查,就這樣不了了之。問題就在于師生都只把課外閱讀真的作為課內閱讀,課內與課外是分別孤立的兩個個體,不是“心心相印”,很難激起學生閱讀的興奮點,不能把課外閱讀作為提高語文知識水平的有效工具。我們只有在與文本相關聯的情況下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才能增加文本的厚度,可見找出課文的支點,并用這個支點將課內的知識與課外的閱讀體驗融合起來,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教學效果。以《三顧茅廬》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學了《三顧茅廬》這一課,我們除了了解了劉備及諸葛亮,同學們還想知道哪些相關的內容呢?問題一出就會得到許多積極的響應,學生一定會提出許多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教師沒有必要立即告訴答案,可以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自己在尋答案,這樣就有機地把課外閱讀和課堂教學聯系到了一起。
總之,在新課程要求的引導下語文教學已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我們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以課本為主陣地,將語文教學引向一個嶄新的天地。真正的讓語文教學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學課文到學語文,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鐘情于語文的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家學.語文課堂教學“求取—給予”模式探索[J].快樂閱讀,2013(16).
[2]王萬治.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甘肅科技,2011(15).
[3]梁增紅.立足課堂,拓展延伸要適切[J].語文月刊(學術綜合版),2010(0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