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教學的開放是培養創造型人格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通往素質教育成功的陽光大道,作為老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將學生置于他們熱愛的語文學習氛圍中,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更成為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建設者。
【關鍵詞】教師;學生;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把學生培養成不僅具有扎實的科學知識,更具有創新探索精神的新世紀創造型人才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每個學生都具有創造欲望,創造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創設開放情境,營造創新氛圍,激活學生主體積極主動學習,從而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轉換角色心理,實現師生關系開放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合作的雙邊活動,傳統的以“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已嚴重制約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已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創新要求。因此合理轉換師生角色心理,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情境,能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師生關系的充分開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問,從而誘發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說話《做客》時,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和提示,將整個做客的過程連起來說一段話,再分角色表演。這樣的設計迎合了學生的心理,他們在課堂上興味盎然,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在教學中,通過采用“一看圖,二答問,三串聯,四想象,五表演”這樣的步驟,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順利完成言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從而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倡導自由空間,實現教學方式開放
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班級授課制”是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養需要的創造型人才,就需要教育為學生創造自我教育、自主發展的空間,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學習活動空間,實現教學方式開放,有效發揮學生潛能,萌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注重小組學習
在教學中留給學生一定的開放時空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讓學生盡情地自我表現,能有更多機會發揮潛能,實現思維火花的不斷碰撞,以啟迪學生創新的靈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學說話《做小風車》,在準備好一切制作材料后,讓學生自愿組合成制作小組,動手做小風車。以學生合作學習為基礎的師生,生生交流的多邊的立體型信息交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智力活動,去發現認知對象的奧秘,這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方式。
(二)加強動手動腦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動手擺弄操作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動手動腦,掌握思維方法,促進思維發展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增加了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情感。如說話寫話《香蕉》,可讓學生自帶一根香蕉,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然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自己來向大家介紹香蕉的形狀、顏色、味道。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學生的思考有了充足的時間,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有效培養。
(三)聯系生活實際
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語言,生活開放的語文教學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學生對自己身邊鮮活多彩的語言也更親切。在教學中,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既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鞏固語文知識,更能拓寬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同時創新能力又得到了發展。
三、鼓勵質疑求異,實現思維方法開放
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質疑求異是智慧的搖籃,創造思維的前奏。因此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創新,實現思維開放,更好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議等題型的訓練,學生思維獲得了變通流暢,促進了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如《螞蟻和蟈蟈》一課的最后一段寫“蟈蟈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而蟈蟈此時的心理活動會是怎樣的呢?這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這時,我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想象,填補這項“空白”。
四、激活激勵功能,實現評價方式開放
長期單一的分數評價方式制約了師生的教學活動,制約了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激活激勵功能,創設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實現教學評價開放,更好調節師生關系和師生活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功效,學生創造能力的最好發揮。“今天作業得了紅五星!”“今天老師夸我……”“今天獎到了……”滔滔不絕的甜滋滋的話語,充分反映了學生的成功感、自豪感、滿足感,反映了學生對開放評價的渴望。在教學中可以從聽、說、讀、寫、想等方面開展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評價方法去激勵學生,通過評價更多的獲得進取的勇氣和力量,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的開放是培養創造型人格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通往素質教育成功的陽光大道,作為老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將學生置于他們熱愛的語文學習氛圍中,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更成為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建設者。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