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漩 孟憲軍
摘 要:為了將風險和利益有所平均,在國際貿易中,FOB和CIF是最為慣常使用的術語,在我國的對外進出口貿易中,更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采用FOB及CIF貿易術語。以FOB貿易術語成交可以使賣方在租船訂艙、投保等環節上節省精力和費用;CIF則是成本保險費家上運費。本文就從保險、船貨銜接、貨代、提單以及結算方式等方面對FOB貿易術語以及CIF貿易術語下的出口合同進行對比,分析其利益劃分與風險,并采取措施規避風險。
關鍵詞:FOB ;CIF;利益劃分;風險
一、我國出口公司目前選擇貿易術語的現狀
在我國處于計劃經濟的時期,只有專門進行外貿經營的企業才可以獲得外貿經營權,而其他企業不能夠進行外貿業務。為了確保既得利益,降低成本,增大收益,在進口時外貿企業多采取CIF貿易術語,這種術語條件下,運保費用由賣方進行負擔;而在出口時,多采取FOB術語,同樣也能規避掉運費和保費。
改革開放以后,外籍的運輸企業進駐國內,在我國的對外航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由于外籍運輸企業的到來,貨運代理行業開始興盛,由于請貨運代理會使運輸的渠道更加通暢,很多企業都通過貨運代理公司進行進出口貿易,貨運代理公司可以在接受客戶委托的情況下完成運輸和進出口報關報檢手續,而貨運代理商占據了外貿行業較大的市場分,開始提升運費率,導致商家想去主動承擔高額的運費成本,因此在出口時大都選擇FOB術語。FOB術語要進口商辦理保險,那么出口商在自己的風險范圍之內出現問題,難以第一時間去處理理賠事項,這會使我們在對外貿易中處于被動的地位,但還是有很多出口商為降低成本選擇這一術語。
二、FOB與CIF貿易術語概念和區別分析
1.對FOB貿易術語和CIF貿易術語的解釋
FOB是“Free on Board”的簡稱,其中文含義為“裝運港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使用該術語,賣方應負責辦理出口清關手續,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港和規定的期限內,將貨物交到買方指派的船上,承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前的一切風險,并及時通知買方。
CIF即“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的英文縮寫,其中文含義為"成本加保險費、運費"。使用該術語,賣方負責按通常條件租船訂艙并支付到目的港的運費,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港和裝運期限內將貨物裝上船并負責辦理貨物運輸保險,支付保險費。
2.區分兩種貿易術語
FOB和CIF兩種貿易術語可以從風險和費用兩個大的方面去進行區分。首先從風險的角度來講,FOB術語的風險轉移點是裝運港的船舷,當貨物越過裝運港的船舷,那么貨物在運輸途中所產生的風險就將從出口商處轉移到進口商處;而CIF術語是貨物到達目的港,風險才會從出口商處轉移到進口商處,相對于FOB術語,出口方所承擔的風險更大一些。其次從費用的角度來講FOB術語的條件下,出口商不承擔運保費用,相反如果在CIF的條件下,出口商將承擔運費以及保險的費用。
三、運用貿易術語合理規避風險
1.國際貿易風險的特點
國際貿易的風險與其他的風險有所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點。通常情況下,最容易出現貨物風險和貨損的環節就是貨物的運輸環節,這是由國際貿易的運輸路程長,需要更換不同運輸工具的特點造成的。一些其他類型的商務活動往往會因為買賣雙方的違約行為或者貨物本身的問題出現交易風險,但造成國際貿易風險更多的不是買賣雙方,而是貨物在運輸途中出現的各種意外狀況導致的損失。此外一般的貿易損失都是我們可以預見和事先進行防御的,只要排除隱患,交易就可以順利的進行,但是國際貿易由于時間較長,買賣雙方距離較遠,無法面對面聯絡,導致出現風險的節點更多,風險更加具有不確定性。
2.以FOB為例談貿易風險
FOB是現在貿易術語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術語,也是在對外貿易活動當中海運貿易的一種最早被使用的最古老的術語,如今被全世界廣泛的應用于海運和其他的江河運輸當中。目前我國的出口貿易,有八成以上的企業都選擇了FOB這個貿易術語,但這個術語對于出口商來講,是存在著較大風險的。
比如,FOB術語規定為“裝運港船上交貨”那么賣方就應該有把貨物送往前來接貨的船上,交給承運人的義務。但船舶的航行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往往比較大,很可能難以如期到達,而承運人并不是出口商安排的,因此出口商只能被動的等待,如果船舶無法如期到達,那么貨物將要進行倉儲,而這部分費用是由出口商承擔的,如船期延誤時間較長,則出口商的損失就會隨之增大。
另外,負責運輸的承運人,也就是船公司或者貨運代理人是由進口方雇傭的,因此船公司更多的是需要對進口商負責,因此進口商跟容易與船公司達成私下的協議,在進口商還未從議付行拿到海運提單時,船公司就將貨物提前發放給進口商,也就是無單放貨的現象,那么出口商很可能會出現錢貨兩空的損失。
在辦理貨運保險時,負責辦理保險的進口商只需要辦理貨越船舷以后的保險就可以,那么貨物從出口商貨源地到裝運港之間所產生的風險將沒有保險公司可以負責相應的賠償,因此一旦發生意外,出口方將自行承擔損失,如果出口方想避免這中現象,難免需要自己辦理保險,那么在費用上又是一筆較大的開支,將降低出口貨物所得的利潤。
3.風險的規避
通過以上FOB和CIF貿易術語對比之下,可能產生風險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國內的出口公司,采用CIF貿易術語存在的風險較小,而FOB貿易術語則較為節省資源。如果想采用較少費用FOB出口合同,就必須在船貨銜接、貨代、提單以及結算方式等方面有周全的考慮,并采取規避風險的措施。
比如在FOB的貿易術語下所訂立的合同,買方要進行租船訂艙,并將船名,航次號,裝運時間的相關的信息告知賣方。因此在合同中,賣方可以更具體的要求這一條款,要求進口方保證船舶按時到達,保證貨物的按時交接,如果貨物不能按時交接而使得出口方出現額外的倉儲費用,進口方將需要賠償相應的損失。
在FOB和CIF條件下,風險劃分的界限是裝運港船舷。因此賣方一定要自行投保從倉庫至裝運港這一段距離的保險,很多企業由于疏忽了這段的安全隱患,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而這些損失全部是由賣方承擔的。因此在貨物越過船舷前,貨物在賣方手中時,賣方可以投保“賣方利益險”來防范買方拒付的風險。還可以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險"以規避并轉化風險。
如果合同是以FOB術語簽訂的,出口方應在合同中要求自己辦理托運手續,以便賣方對貨物了解和控制。若此種方法行不通,則賣方應注意買方的資信,嚴格把關買方所派的船只。還應該在合同中明確買方在拍船前應電告賣方船名、船籍、所屬船公司等詳細情況,以賣方確認為準。并在合同中注明,若由于買方的原因延誤了船期,由買方承擔違約責任并賠償造成的損失。
若在FOB貿易術語下,進口方已經指定了境外的貨運代理人并無法撤換,那么出口方對要嚴格審查貨運代理人的資歷,了解是否有我國合法代理人向交通部辦理無船承運人資格的手續,如果遇到那種自己無權辦理貨代業務,而是需要通過尋找其他承運人才能完成貨運代理業務的企業,那么出口方最好予以拒絕,否則極可能由于手續的復雜延誤正常的交貨時間。同時要求其國內的合法代理人或無船承運人出具保函,承諾被指定境外貨代安排運輸的貨物到達目的港后必須憑信用證項下銀行流轉的正本提單放貨,否則要承擔無單放貨的賠償責任。
歸根結底,出口企業在進行出口交易時,無論采用什么貿易術語,都應該提前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進行預估,并有相應的急救策略。這樣在發生風險事故時,通過保險公司等各種手段對有關責任方進行追索,把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Z].2000.
[2]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Z].2010.
[3]馮智慧.透析國際貿易術語的選用[J].北方經貿,2005(04).
[4]江波.FOB術語下出口合同的風險與防范[J].當代經濟,2008(12).
[5]徐景霖.國際貿易實務[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