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不太理想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完全可以跳出傳統觀念,大膽創業。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業正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作為高校應當善于引導并支持大學生創業。在高校中開展創業教育,不能忽視使大學生成為開創性的個體。在校期間創業的大學生不要放棄學業,應該以創業帶動學業,以學業促進創業。創新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機制。成立創業學院;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利用校友資源;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建立大學—企業—政府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高校可以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技術創新專家、風險投資咨詢師等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創業案例,交流創業經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別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機制;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合生珠江教育發展基金會創業培育項目: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機制研究的成果。
1 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業正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作為高校應當善于引導并支持大學生創業。
在目前不太理想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完全可以跳出傳統觀念,大膽創業。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業正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作為高校,應當善于引導并支持大學生創業。為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符合未來挑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別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才。
目前國內外關于本課題的相關研究有不少,但在研究中仍然有不少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急需改進完善創新本課題的研究。本課題研究的新方法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調研式、研討式交流與抽象思辯相結合的方法。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研究,實事求是地看待國際化人才培養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機制的現狀,是體現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精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
2 在校期間創業的大學生不要放棄學業,應該以創業帶動學業,以學業促進創業。
在高校中開展創業教育,不能忽視使大學生成為開創性的個體。在校期間創業的大學生不要放棄學業,應該以創業帶動學業,以學業促進創業。畢業生創業則需要培養自己的理財和團隊管理意識,對企業發展要有規劃,目標要清晰,這樣才能增加創業的成功率。大學生自主創業需要科學引導。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人才,基礎在教育。大學通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通過科學發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也是現代大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注重學術創業精神的培育,將知識的生產、傳承與應用融于一體,以市場為主導,以產學研結合為路徑,以內外結合為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高校作為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性創新的主力軍之一,也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要提高國家創新力,必須依托高校增強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發揮其對經濟轉型的引領支撐作用。
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創新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結合產業升級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
大學生創業在選擇行業時,應參考幾個標準:1、資金門檻低。2、技術(知識)含量高。3、規模較小。創業的瓶頸在于市場和管理,一定要先謀生存,再圖發展。實現創業飛躍有五步。第一步,想法萌生之初須在創業和就業之間仔細衡量。若堅持創業,就要設法獲得家人與學校的支持。第二步,創業準備宜早不宜遲,最好在大四之前便制定出完整的創業計劃,包括個人能力估算、行業選擇、市場調研、人力資源組合等。第三步,資金是創業的必須要素,主要有三個來源:自己籌集;家庭資助;風險投資。目前,七成以上學生采取的是前兩種籌措方式。初期企業規模不宜過大,以方便資金流動。第四步,建議關注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如工商行政、稅務管理等部門的新政策,爭取辦理手續和減免稅收上的優惠,可節約創業資金。創業初期可考慮掛靠其他公司名下;待公司形成一定規模,積累資金達到注冊要求,可重新申請注冊獨立公司。第五步,要樹立管理意識,建議參照公司制度的管理模式,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發展團隊精神,加強內部溝通。即使是小企業,也要有大管理。
創業要成功,在寫創業設計書的時候就應該對市場做出充分的調查,了解市場的發展情況,公司開發是否有前景,現在進入市場時機是否合適,公司選址在那個地方是否有利于接近消費人群,自己是否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團隊,一套很好的管理方法,這些在開始創業之前就應該先想清楚。在一個創業團隊中,你的企業開發經營的產品的前景,是否被團隊中的人認可,你創辦企業的理念能否被團隊中的人擁護。只有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的競爭者并不多的新興行業和新領域,創業才有可能成功。在撰寫創業設計書的過程中也對市場方面做了很多的調查,上網搜索資料,做問卷調查,分析行業和產品,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創業中如何選址才能夠接近消費群體,吸引到更多的客源,選址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選址的時候要考慮商業性質、周圍人口數及住戶數、競爭店數、客流狀況、道路狀況、城市的商業屬性、場地條件、法律條件、租金、必要的停車條件、顧客停車場地及廠商用進貨空間、投資的最高限額、員工配置等幾個方面情況,因此在創業過程中,選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要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創辦者、領導者,一定要擁有智、信、仁、勇、嚴這五種品質。一個領導者,要善于發揮自己的才智,發現市場的商機,并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另外,能否分析同行業競爭者的各種情況,不管是其外部環境還是競爭者的內部情況,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做到知彼知己。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還要懂得如何獎賞鼓勵自己的員工,用恰當的激勵機制,鼓勵員工不斷創新,為公司盈利。在企業內部就必須創建一個良好的組織架構,分工明確,有一套很好的公司法規和獎懲制度,制定了公司法規之后應該對全體員工進行培訓,讓員工熟悉、銘記這些法規,用實際行動去執行。
3 創新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機制
成立創業學院。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利用校友資源。
在高校中開展創業教育,不能忽視使大學生成為開創性的個體。
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鼓勵和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在稅收、資金扶持、小額貸款等各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
以提升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導向,由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轉變,注重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提高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轉化的能力,建立大學—企業—政府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使大學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多作貢獻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發展后勁。大學發展的關鍵,是將學校的學術創新成果向產業轉化,利用學校培養的創業人才和創新成果支持創業。
大學是知識生產和創造的社會組織,企業是知識應用并且市場化的社會組織,政府是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和維護者,三者合作具有天然合理性。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向導,以優勢互補為條件,以互利雙贏為目標。使大學與產業界建立制度化的聯系,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作出有效、敏感的反應與適應。
借鑒國內外高校的創業教育的實踐經驗,要不斷探索創業教育的模式,注重創業知識教育與創業實踐教育的相輔相成。設立創業基金,開辦創業基地,采用創業項目招標的形式,開展創業大賽,評選優秀創業團隊,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將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有效結合起來。高校可以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技術創新專家、風險投資咨詢師等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創業案例,交流創業經驗。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R],新華社.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R],新華社.
[4]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R].
[5]習近平.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R].
[6]黃勝海.簡論實踐教學在國際化人才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2).
[7]黃勝海.試論孫子兵法思想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啟示[J].科教文匯,2013(12).
[8]黃勝海.論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一種新擇業觀[J].思想教育探索,2005(3).
[9]黃勝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畢業生自主創業[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 6).
[10]黃勝海.論孫子兵法在培養大學生創業思想中的作用[J].全國商情,2013( 43).
[11]黃勝海.論道德經思想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作用[J].卷宗,2013( 11).
[12]黃勝海.論國際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J].卷宗,2014(12).
作者簡介
黃勝海(1968—),男,漢族,廣東梅州蕉嶺人,法學碩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際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創業教育、中國文化現代化國際化、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