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琪
摘 要:在工業化過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民的農業土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農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便成為一個邊緣群體。為了解這一群體的生活現狀,在實踐課程要求下,結合重慶農村社區實際狀況,我們對重慶市三溪口社區的失地農民進行了調查,旨在通過對其生活現狀的調查分析,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視角,尋找提高失地農民生活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社會工作;失地農民;現狀;應對方法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理論背景
社會工作是一個發展著的新興專業,失地農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從社會工作的視角給予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們以安生立命之地,是理論探討的核心意義與價值所在。從以往的缺乏視角到以能力和資產建設為核心的優勢視角;從“扶貧救助”到“助人自助”、“案主自決”的理念轉換;從一盤散沙到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理論結合,我們在不斷探求著更好地解決失地農民的辦法與對策。
在我國特定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環境中,要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同,這就要求專業社會工作在理念、理論、方法技巧等方面與一般的扶貧救濟工作、政治動員工作、社會發展工作等具有不同之處,能夠產生新的社會效果,才能被認同和接受。社會工作通過個案、小組、家庭、社區等專業方法介入失地農民社區,通過量化統計分析界定社會問題,認識社區,然后準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制定介入策略,從而解決問題。
1.2 現實背景
失地農民的安居樂業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更是城市繁榮穩定的基礎。據估計,我國至少有3400萬農民已經完全或者部分失去土地,他們游離于城市與鄉村之間,身份的邊緣化將給社會留下諸多的安全隱患。因此,我們的調查,就是為了深切了解每一位失地農民個體的生活困難及希冀,從社工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議或對策,去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同時,也能讓我們更好地去踐行社會工作的實際內涵。
2 社區基本概況
三溪口社區位于重慶北碚區蔡家崗鎮,2009年12月由原三溪口村和群力村合并而成,轄區面積3.8平方公里,北接施家梁鎮,南到童家溪鎮。轄區內有企業80多個,居民區分為郭家溝、慶鈴家屬區、興怡小區、興盛小區四個居民區。社區居民主要為征地農轉非人員、流動人口、廉租住戶,還有少部分的國有企業工人、下崗失業人員,是典型的失地農民社區。社區有11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2453戶,5666人,其中黨員125人,流動人口2100多人。
3 失地農民現狀分析
3.1 多數失地農民對政府的征地行為雖無太大意見,但仍認為政府提供補償的方式、內容及金額等各方面都不盡如人意
在三溪口社區,大部分受訪農民與我們交談時心態比較平和,表示能夠理解征地是由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合理看待。但當談及具體的補貼措施時,一些農民情緒便出現起伏。
據被調查者反映:征地賠償金額為8000元/畝,每人給予價值30m2(2600元/m2)安置房(多出面積自費),搬家費則由1000元/次降為500元/次。多為農民還表示自己種的莊稼在征地時被強行推掉,但是未能獲得賠償,因而對此表示不滿。
眾所周知,土地對農民有多方面的社會保障功能。很多農民因在失去土地的社會保障權利后,盡管獲得了一定的征地安置補償費,但是補償標準過低(由于補貼一次性給付,很容易造成農民“坐吃山空”的現象,而且雖然國家規定補償費和安置費可以超過法定標準30倍,但是政府總是很難從自己得到的高額土地出讓金中分一部分給農民),對失地農民的居住安頓問題未予充分考慮,就業問題嚴峻。
3.2 普遍質疑被征地用途,對政府機構缺乏信任
受訪民眾中,對于被征地的去向與用處,很多人表示懷疑。失地農民認為在征地過程中存在官商勾結謀取暴利的行為,存在政府對所征土地利用不當的情況。社區居民都希望政府能有計劃的進行征地,實實在在的為老百姓辦實事。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三溪口社區,的確很多被征后卻又被圍乃至荒廢了的耕地。
現行征地制度一直以來行政權侵犯財產權的弊病難以消除,政府漠視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現象始終存在。征地審批權不當、征地程序不規范、征地公開性不夠,有時候許多市縣政府實行統一征地,并對經營性用地實行招標和掛牌交易原本是件好事,但政府轉身就變成了投機商,一手操控了“低征高賣”,制度上的缺陷,的確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的現象。
3.3 失地農民家庭收支及就業困難
由于失地農民所獲的補償均為一次性補償,所以絕大部分農民得到補償款后,隨即用于建房,供兒女上學,加之受文化年齡的制約,很多農民處于“手中無地,袋中無錢,一直無業”的狀態,而這些農民之前都是以土地生產作為家中主要來源的。
盡管政府曾出臺多項政策推進失地農民就業工作,但從其實際就業情況來看,形勢依然嚴峻。畢竟在客觀角度上,現代企業總是需要有一定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工人,而失地農民大多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匱乏,大多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收入微薄的工作。
令我們欣慰地是,在調查過程中,所有失地農民均表示愿意參加政府舉辦的就業培訓。
3.4 政策意識薄弱
調查中的農民普遍表示對征地政策的具體狀況不了解,表示不懂政策,或認為黨的政策好,但是政策與執行脫軌,下面的人不干事,并借機謀取利益。
3.5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待加強,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缺口較大
雖然調查中的很多失地農民享有社保基金,但其中只有少數能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與此同時,他們已經喪失了土地所帶來的保障,其所得補償不但要解決當前生活購置房屋所需,還要解決子女就業及父母養老、醫療等問題,實在是入不敷出。
4 解決方案與途徑
1. 政府方面
(1)完善征地制度。政府在征地之前,要切實規劃好這塊地將來的建設用途,防止浪費。在征地過程中,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推進依法行政,建全監督機制,防止貪污腐敗、公款挪用等現象。
(2)發揮社會工作資源建設力量,建好第三方就業支持網絡。各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與社會工作者們應共同評估當地失地農民需求,對失地農民實行免費的職業介紹和職業服務指導,為勞動者提供各類及時有效地就業信息,讓失地農民進入職業介紹機構,尋求就業方向。
(3)社會保障代替土地保障成為必然規律。國家要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打破二元制格局。進一步明確補償安置費用主要用于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即“以土地換取保障。同時,嘗試建立市場化的土地征用機制,統籌失地農民“失地、補償、培訓、安置”等一條龍服務,加大對失地農民的扶持力度,變被動為主動,引導農民實現身份轉變。
(4)完善社會保障基金體系(養老、醫療保險),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運行體制的建設,可嘗試建立專門從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存儲和管理機構,單獨建賬,專款專用。以多元化的投資理念,由地方財政擔保向銀行貸款,商業保險公司進行托管,保證基金有一定的收益率等,同時加強監管制度,防止舞弊行為,保證監督管理機構的權威性,獨立性和公正性。
2.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層面介入
(1)建立失地農民的主體意識。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運用增權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強調助人自助、案主自決。我們的角色只是外來的鼓動者、使能者和推動者,我們能做的就是使他們有最大的機會去決定其生活方式和方向。針對其聽天由命、無所作為的惰性心理,我們要讓其明白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使之養成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由缺乏視角向優勢視角轉變。由于長時間受到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只有促使其養成積極的人生觀,促使他們主體意識的形成,促成其擺脫貧困和實現發展的能力的啟蒙和內在動因的形成,才能真正改變他們貧困的生活狀態。
(2)社會工作者要尊重實地農民的客觀差異性和獨特性,并根據不同案主情況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運用專業的社工技能為其服務。比如引導就業也要因人而已,年輕者可以多鼓勵其創業,無須弄成一個體制化的死模子,培養和造就一批小企業創辦者和自謀職業者,從而帶動更多的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形成培訓、創業與就業三者良性互動。
(3)建立失業保障與就業培訓相關聯的制度。要將全部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服務范圍,實行與城市居民相同的下崗再就業培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可以建立一些技能課程培訓,讓農民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一門,從而培養成職業方向。
(4)成立多個就業專項小組,比如,在農民中建立婦女、老人、青年人各種互助小組,培育和發展建設能力。開辦小組,通過小組工作的方法,推動其去討論家人對自己做這些事情的看法,公共基金如何使用,遇到困難大家如何相互扶持等,只有這樣,組織成員才能相互團結,共同發展。
(5)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結合本地區特色創造就業機會。以三溪口社區為例,可以統一組織青年失地農民培訓,然后由政府牽頭,在社區附近的工廠新城就近擇業,比如力帆工業區。社會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與社區管理者積極協作,尋求第三方資源幫助。
(6)加強法制建設,加大普法力度宣傳,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
(7)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層面努力構建與政府和農民的合作伙伴關系,在社會工作中,社會政策是聯系政府與農民的紐帶,社會工作非常強調政策倡導和改變不合理的社會政策,因此社會工作者應重視底層的聲音,使弱勢群體增權。針對三溪口社區現狀,社會工作者應立足社區的微觀權力關系,積極推進與有關部門的溝通,為民眾爭取更多的切身利益,致力于培養主體的參與意識與歸屬感。
最后,社會工作者要保持價值觀上的中立,不歧視,不偏見,不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案主,堅持平等、潛能、公平正義、關愛與互助合作的地區發展、能力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失地農民現狀的改善。同時,失地農民自身應當積極配合改變認知,努力學習,調整自身心態,培養一技之長,積極尋找就業單位。提高自身素質,克服惰性。同時不斷加強維權意識,并在改善自身生活質量的同時,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宋輝,湯婷. 失地農民社區管理現狀及路徑構建探析——以重慶三溪口社區為例[J]. 生態經濟,2013(6):181~184
2.劉慶斌.關于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幾個問題的思考[J].長江論壇,2013:30 ~33
3.于志勇.對農村城鎮化與政府職能定位的聚焦與探究[J ]. 農村經濟,2012,6:102 ~ 105
4.李淑梅.《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中國經濟出版社 北京 2012
5.樓培敏.農民就業——拷問中國城市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6:3-4
6.王素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內涵、目標與路徑[J].理論月刊,2013:166-168
7.鐘漲寶.《農村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10
8.蘇小玲.《重慶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研究 》 重慶 碩士論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