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峰
【摘 要】傳統教學中,教師或一味講解,學生缺少思考的空間,或放任自流,學生毫無目標地探索,活動流于形式。本文從情境導入、探索新知、應用實踐、課堂小結等環節闡述小學數學導入式教學,旨在通過導入式教學引領學生經歷探索活動,將思維引向深入。
【關鍵詞】小學數學;導入;探索;實踐
隨著后“新課改”時代的到來,小學數學課堂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一言堂被互動交流所替代,教師枯燥講解被學生的自主探索所取代,學生不再是接納知識的容器,已悄然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要充分發揮“導”的作用,引領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猜想、操作、實驗、驗證、歸納等活動將思維引向深入。
教師之“導”與學生之“學”密不可分,要做到導中有學、學中有導,實現導與學的動態平衡。導之過甚,學生毫無自己的思想,亦步亦趨地跟從于教師的思維,成了“應聲蟲”;學之過甚,則目標游離,毫無方向,使自主學習流于形式。教師要以“導”促“學”,能激發興趣、啟迪思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一、改導入新課為情境導入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著眼于新舊知識的銜接,先復習前面所學的知識,再導入新課,學習新知。教師困囿于書本,片面強調數學的知識性,割裂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數學課堂枯燥而乏味,毫無生機與活力可言。在導入式教學中,教師從現實情境中挖掘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間隔排列》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觀察圖片,回答看到了什么?
生1:從圖1中看到了夾子、手帕。
生2:從圖2中看到了蜜蜂、花朵。
生3:從圖3中看到了木樁、籬笆。
師:圖中的蜜蜂和花朵是怎樣排列的?夾子和手帕呢?木樁和籬笆呢?
師:這三組的排列有什么共同規律嗎?
生:間隔排列。
教者加強了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物體排列方式上的共同之處,初步感知間隔排列物體的規律。
除生活導入外,教師也可以采用實驗、活動、激疑、童話故事等方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內容時,教師播放“烏鴉喝水”動畫,讓學生在兩個樣子相同、水面高度相同的燒杯中放入大小相同的兩塊石頭,觀察到什么現象?放入大小不同的兩塊石頭,觀察到什么觀察?說明了什么?
二、改講授新課為探索新知
教師要改變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交流、概括、綜合等形式探究新知,讓他們在親歷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科學的思想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探究方法,如基礎的內容讓學生采用獨立探究的方法,在重點處、難點處、困惑處和易錯點則宜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同學的討論、交流、質疑,使思維逐層深入。如在“千米的認識”教學中,教者設計如下:
1.導引自學環節: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畫一畫1厘米、1分米有多長。
(2)在下面的( )內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單人書桌的長度是60( );有一項徑賽是100( )跑;旗桿的高度是100( )。
(3)填空:
3米=( )分米;40厘米=( )分米;500厘米=( )米。 2.合作探究環節:
(1)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課件呈現生活中的千米。
(2)猜測: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極為廣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長?
(3)想一想:沿著100米跑道跑幾次是1千米?
(4)說一說學校周圍從哪里到哪里大約有1千米。
學生在畫圖、觀察、對比中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概念,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道了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關系,為后面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奠定基礎。
三、改課堂鞏固、作業布置為應用實踐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困囿于考分,借機械訓練和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成績,在講授新課后進行鞏固練習。導學式教學法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變鞏固練習為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應用實踐,引導學生從社會熱點、生活實中事理解數學、感受數學、應用數學。如焦劉洋獲倫敦奧運會冠軍后,2014年在仁川亞運會游泳女子200米蝶泳決賽中獲得冠軍。從2012年至2014年間,焦劉洋幾次國際大賽200米蝶泳的成績分別為2分02秒06,2分04秒54,2分07秒56,你認為哪個成績最好?你能否預測一下,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時,焦劉洋游出什么樣的成績就可以破世界記錄?
單一的作業模式、枯燥的作業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缺失。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生活中挖掘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感受到作業的樂趣。
四、強化課堂小結
在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需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以鞏固所學內容、深化所學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引以學生探究。小結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歸納式、問題式、開放式、規律式等等。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如
問題式: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小數,你有何收獲,它們的大小與1相比,怎么樣?
比較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是怎樣推導的?與矩形相比,有什么共性?解題時需要注意什么?
總之,導入式教學模式以構建“生本理念”的基礎上,以“導”促“學”,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嘗試,提出新穎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