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宇
【摘 要】數學知識在人類知識結構中顯得極其重要,當孩子會說話時大人們便教孩子數數,從這個現象我們足以看出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生活中,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足夠的好奇心、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并逐步引導他們學好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錘煉心理;生活化情境;興趣與心態
一、錘煉心理
對學生的培養,很大一部分是對其心理的培養。就如每個班級里總會有一些讓老師頭疼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老師不能對他們不理不睬,或者加以語言上的攻擊,甚至變相體罰他們,而應該和他們多多交流好溝通,先關心生活方面上的情況,之后去尋找學習上的原因,找找是學校里學習上的問題,還是家里導致的原因。讓學生喜歡上你這個老師,他才會喜歡聽你的課,有困難就會找你探討之類的。又如學習的興趣,主動的學習情感與探究精神,鍛煉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學習毅力;樹立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使其養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教師要結合數學教學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新課標里編排數學廣角的知識都是需要老師這樣去教學的,如在合理安排時間的課程里,要讓學生明白有幾件事情是可以同時做的,這樣就可以節省時間,哪幾件事情是不可以重復做的,那先后秩序必須讓學生自己整理,老師不得加以提醒,學生自己就會分析思考,思維即得到了培養,學生的心理也得到的滿足。
二、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
三、興趣與心態的培養
數學是一個很有樂趣的學科,只有讓孩子們充分的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才會變成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興趣的培養在小學數學的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一道數學題需要腦筋的開動,有些相對難一點的題目需要認真地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這一過程就需要孩子們的耐心。所以說,興趣與心態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必修課。首先,即使是小孩子,教師也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天性,孩子不是機器,不能動輒打罵,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更需要耐心細心的教導,而不是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或者是簡單的題目總出錯而去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有的時候鼓勵才是一劑良藥。總是嚴厲的批評會讓學生對數學慢慢的產生一種抵觸的情緒,不利于興趣的培養。老師和家長都要為孩子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小學的數學教育應該提早就給學生樹立一個強大的心理心態,做題時的耐心與細心,靈活地開動腦筋,這都是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應該一起牢抓的地方。
四、評價建議要有更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作為科學的數學,是將人類所發現的數學規律,即數學研究對象的位置關系、數量關系、序關系等,按數學自身的邏輯結構建立科學的體系。傳統的小學生學習數學,多數教師著重從應試的角度讓學生去記憶知識點、背公式、記題型、做大量習題。學生考試時,先看是什么題型,然后套用以前做過的同類題型的解題方法。一旦碰到不知什么題型的試題,就不會做。因而很多學生只是在課堂內、考試時感覺到數學有用;走出課堂、離開考場,幾乎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小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為了構建一個邏輯體系,而是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所以我們的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讓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掌握數學知識的方法。一是教師要正確再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根據數學知識發展的邏輯順序去進行再發現。二是要注意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展現獲取知識時“想”的過程,以此幫助學生實現認知過程與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主動適應,使他們從中獲得掌握知識的途徑與方法。
民族素質中最重要的是創新精神,數學教學更應注重課堂的創新,而創新課堂是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則。數學是活的、動態的、開放的、可能有錯的數學活動結果,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的、封閉的、絕對正確的結論。面對小學生,數學不應是鐵板一塊,不是順順當當地就得出結論、得到增長和發展的。數學,是在生長中!
參考文獻:
[1]鄔麗霞.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4,(48):45-46.
[2]張薇薇. 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 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0,(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