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合
【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使得教育工作者對教學的有效性逐漸重視起來。然而在實際對新課標的思考中,常常將焦點聚集在教學問題上,甚少考慮復習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在初中歷史學習中,隨著中考日子的逐漸接近,打造高效課堂,提升歷史復習的有效性,完成歷史中考最后的沖刺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分析初中歷史復習所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現存問題;復習方法
初中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可以這樣區別初中歷史與其它學科:歷史更注重的是技巧性的多看多背多記,不像數字計算需要推敲思考。當到了考試前的沖刺階段,課本內容太多,人物事件難記,尤其是多變的時間地點,假設只是憑著死記硬背是沒多大作用的,這時更需要技巧性的復習。扎穩基礎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學學習方法,把學習效率提高。實踐是最重要的,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疏通各個關聯難題,理清思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向積極學習的方向發展,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短期內最大限度提高復習效果。
一、知識精講,扎牢雙基
(一)以課本為主
課本是教師的教學之本,學生的復習之本,是中考試題及答案的依據,不管怎樣考,但考來考去始終“萬變不離其本”,因此,教師務必要組織學生系統的復習課本,按課本內容的本來順序,逐課逐節的復習,包括每課前的方框“導讀”,以及課文的大小字、插圖、原始資料甚至注釋,力求對課本熟透,并通過適量的訓練來鞏固復習的知識要點,加深記憶。
(二)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結構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結構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杰羅姆·布魯納說: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與其說是使學生理解掌握科學的基本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和學習結構。歷史學科更是如此,因此要幫助學生按教材順序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編織嚴密的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體系,深入理解歷史概念和理論觀點。方法是打破課的界限,將分散在各課中的知識綜合聯系起來,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了解前因后果的關系,比如: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就有三條:一條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二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斗爭過程;三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不斷發展過程。主要體現在五次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民族資本主義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甲午戰爭后初步發展,1914-1918年“一戰”期間得到短暫發展。這樣一來,在復習中國近代史時,就能做到豁然貫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法多樣,激發興趣
(一)歸納概括法
有些史實過程復雜,內容很多,造成記憶上的困難,對此我們可以用歸納概括的方法來進行復習。例如,在復習“太平天國運動”這一內容時,我們就可以把它概括為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頒布制度(指《天朝田畝制度》)、北伐西征、天京事變、安慶失守和天京陷落等幾件大事。這樣理清了線索,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二)分析對比法
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有其一定的規律。因此,在復習時可以利用分析對比的方法,以加強記憶。例如,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強大起來了。然而,1898年留學日本的康有為等人依靠光緒帝,仿照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改革,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查找一下原因。為什么日本獲得了成功,而戊戌變法卻遭到了失敗。明治維新獲得成功,是由于明治天皇擁有實權,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改革得到了貫徹實行。而戊戌變法上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下面各省官員幾乎無人支持,變法法令再好也得不到貫徹實施,再加上中間還有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進行阻撓和破壞,所以結果失敗了。通過分析和對比,易于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空間聯系法
聯系空間范圍進行復習,對記憶有關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這樣的內容行之有效。例如,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三、練習檢測,提升能力
在學習掌握了基礎知識,建立了知識體系,具備了一定的綜合分析,比較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檢測訓練,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臨場經驗,保證在中考中發揮出實際水平。
四、結語
總之,復習歷史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待于大家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摸索、總結和創新。對于學生來說,也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在此基礎上,輔以科學的復習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