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鈺橋
【摘 要】作文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作文的主體是學生,作文教學中必須確立“自己寫、寫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意識。新課程教育改革為作文教學找準突破口——強調“自主、探究、合作”方式的運用。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創新
如何在“老大難”作文教學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問題。在此,我根據自己幾年的教學體會談一點看法。
對學生來說——作文難寫;對老師來說——作文難批。學生對作文沒興趣,語文課即至少失敗一半。長期以來,在此種情緒的影響下,作文成了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礙了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
作文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作文的主體是學生,作文教學中必須確立“自己寫、寫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意識。然而現在的許多作文教學,或多或少違背了作文本質,出現厭學等一些不良現象。主要表現在:
一、搜腸刮肚,沒內容寫
“教室——宿舍——食堂——廁所”四點式的枯燥學習生活和繁重的學習壓力抑制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成天游弋于作業、試題的汪洋大海,電視不能看,報紙不能讀,文娛活動幾乎為零,一心只做訓練題。每次作文學生都搜腸刮肚,舉筆無措。
二、思想游離,缺少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激發熱情,教學生作文,能否激發、點燃他們強旺、持久的興趣之火,是其寫好的重要標志。有了興趣,學習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進而就有了成功的墊腳石。興趣的喪失是老師的教學最失敗的體現,如學生厭煩作文,視其為沉重“包袱”,提起來即“頭疼”,寫起來就“應付”,這反映了主體想像力、創造力的極度萎縮,其后果非常嚴重。即使老師教的再認真,學生的思想早已游離身體,往往“身在教室心在外”,老師的良苦用心皆會付諸東流,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惋惜。
三、隱性反應,時效性慢
導致作文成為學生眾矢之的的原因:首先,作文的教學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它是一種隱性反應的課程,選材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描繪刻畫,引經據典,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葉圣陶先生也說:語文學習是一個漸漸積累的過程,決不是短時間能夠的學好的。其次,評價批閱滯后,老師批改任務繁重,很多時候不可能細細批改。學生完成作業后渴求肯定的欲望很難立刻滿足。最后,由于老師喜好觀念不同,導致很難對學生的作文水平做出一致的評價,甚至會讓學生有一種不進反退的錯覺。
四、千人一腔,缺乏創新
傳統上作文課老師必定先講套路、定主題,學生寫作時也必須依照模式順著套路,否則不合要求。由此,學生的作文越來越“合乎要求”,但是寫作主體原有的那份個性和靈氣也被規范消磨殆盡,原有的變通力也消失的無影無蹤。
五、固守其位,模式僵化
一個教師在幾年的作文教學中,都固守相同的教學模式,即: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顯然,這種模式輕視學生自身的主體能力,也忽視了作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勢必會造成嚴重后果:教師教學無特色,學生作文無特色,寫作無創新。長此以往,學生又怎能不對本應洋溢著鮮活的生命色彩的作文漸生厭倦之情乃至喪失信心呢?
新課程教育改革為作文教學找準突破口——強調 “自主、探究、合作”形式的運用。為此,我認為,讓學生調換批改作文是切實可行的,能夠糾正時弊。
一、我筆寫我心,用心改作文——自主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是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方法,文壇上流傳著不少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養成學生自改習作的習慣。葉圣陶先生當年曾大力提倡,積極主張學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課標也要求學生養成“多寫多改”的習慣。“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公認的事實。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精美。
每接新班時,我就給學生講評,先學別人作文的優點,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點,提出改進意見。并找出優秀習作讓學生評賞,對帶有共性錯誤提出來讓大家分析、比較,總結出不足,擬定修改方案。然后,重點指導學生獨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綜合同學、老師意見,學習運用人家作文優點,改出高質量的作文。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
什么文章才算好文章?這是一個很難傳授的知識,只能讓學生多品味多評價,經過”山重水復”后才能意會。評定一篇文章的好壞,有很大的主觀性。也正因為每個人的欣賞趣味、欣賞水平、看問題的角度、價值取向的不同,對一篇文章的評分,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學生通過批閱實踐,不僅明白可寫作的基本要求,還更加理解了“什么是美文”。他們會指導同學怎樣寫,自然也就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學生互批作文,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新鮮感,又增強了同學們發現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探究學習的氣氛更濃。
三、天下誰人不識君——合作
新《課標》中說:“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學生互批作文就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不僅提供了學生一個互助性學習的機會,可以揚長避短,而且同學們多了一個相互交流、了解、開放的機會。
另外,指導學生批改時,要注重時效性,批改要及時,不要讓學生對習作淡忘了,冷卻了才去改;要有針對性地改,在評改時要注上鼓勵性的語句;貫徹鼓勵為主、揚長補短、張揚自性的原則。評改的方法可以選取三人或四人小組互相討論,共同修改,也可以用面批面改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標尺。
總之,讓學生自批、互批作文和集體批閱好處多,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望大家不妨一用。讓學生上岸,用客觀的角度審視作文,退而求進,退進結合,也許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以上純屬個人體會,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參考文獻】
[1]魏書生.《語文教學》著
[2]《語文教學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主辦期刊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三岔河鎮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