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
【摘要】相對于國外發展較為全面的專業用途英語教育模式來說,中國的專業用途英語的發展已有三十余年。本文總結了目前我國專業用途英語的現狀,并對其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出目前其教育模式的問題,并對該領域進一步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ESP 專業用途英語 英語教育 大學英語
一、引言
專業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簡稱ESP)始于20世紀60年代,由著名語言學家Halliday在其The Li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應用型外語人才成為教育行業不斷反思和追求的目標。ESP課程模式的產生、發展和興起正是21世紀的英語教學需求的最好體現。盡管ESP課程模式非常符合中國當代培養應用型大學生的要求,但是其理論發展速度非常緩慢,實際運用范圍也相當有限并且發展過程中阻礙重重。
二、國內ESP課程模式現狀分析
從全國英語教學大環境看來,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這些政策和綱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通過專業英語(ESP)課程體現和實現。由于ESP課程模式是基于專業性和需求性,因此ESP課程模式從其課程安排、課程大綱、課程目標、課程教材以及教學方法都和傳統的EAP課程模式截然不同。ESP課程模式在我們國內英語教育界依舊處于不斷更新、糾正和完善的過程。
1.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程的認識有誤,傳統的英語課程學習方式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單詞、翻譯、語法和寫作這一套傳統的教學方法也用于專業英語的學習,這使得部分專業英語課堂和傳統大學英語課程課堂無異。認識上的錯誤,學習目標不明確使得學生無法調動學習興趣,甚至認為專業英語(ESP)課程可有可無,極大地降低了專業英語課程學習的效果。
2.從教師角度來看。專業英語(ESP)課程教學不是簡單的英語知識加專業知識。從目前我國已開設專業英語(ESP)課程的情況看來,部分ESP課程教師簡單地將ESP課程等同于翻譯課,即將專業詞匯,句子和文章按照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授課方式逐字逐句講解。這種教學導致學生專業知識系統化較弱,僅僅只掌握專業詞匯的表達方式無法較為通暢地運用于專業實踐過程中去,無法達到專業英語課程大綱的培養目標。目前國內專業英語(ESP)課程由專業課教師或者由大學英語教師承擔。專業英語(ESP)課程由專業課教師承擔的優點在于專業知識扎實,系統,全面,缺點在于其英語知識較為薄弱,無法培養學生英語思考和實際英文應對能力。專業英語(ESP)課程由大學英語教師承擔的優點在于能從英語角度系統地對專業知識進行分析講解,培養學生英文運用能力,缺點在于其專業知識較為薄弱,無法從專業的角度系統講解該專業實踐應變處事能力,對專業場景抓握力度不足。
3.從評估角度來看。目前無論是在高校內部還是社會大環境下,對于英語能力的評估標準依舊是以四、六級為統一基準。這一針對大學英語學科的評估標準替代了專業英語(ESP)課程的評估方案。專業英語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各行各業對其專業英語的評估標準也不同。部分專業的評估側重于聽說能力方面,例如,旅游、酒店、法律等;部分專業的評估側重于實踐操作能力方面,例如,機械、會計、計算機等。如果按照拿四、六級考試成績作為統一的評估標準,則不符合我國目前要求培養應用型大學生的要求,也不利于推進學生快速融入社會的能力。如何對專業英語(ESP)課程進行評估,如何就某一類專業的專業英語進行評估,如何建立一個社會公認的行業專業英語評估標準從而滿足企業選拔人才的要求成為專業英語(ESP)課程的研究方向。
三、ESP課程模式的發展
1.ESP課程模式思維確定。雖然我們面對的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但僅限于英語基礎的聽、說、讀、寫的使用能力。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是一門技能,是一種工具,是一種載體,只有將英語和專業知識相結合,并且能夠服務于專業需求才能滿足社會需求。最為培養適合應用型大學生的平臺,大學如果只將四、六級考試作為評判大學生英語能力的統一標準便無法培養大學生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以及日后的工作,這便是大學英語教育的失敗。因此大學必須將專業英語(ESP)課程作為各個專業的必修課。將專業英語(ESP)課程分學期進行,分為基礎課程階段和專業課程階段。剛進入大學的學生首先進入基礎課程階段進行學習,鞏固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再稍后學期中可以結合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場景進行專業英語學習和模擬實踐練習,從而更好地與現實就業環境相掛鉤。從學術技能和專業技能兩方面入手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更高效地融入到工作場景中去。
2.ESP課程專業平臺建設。近年來國內省部級高校越來越多地開設了專業英語(ESP)課程,但是由于資源、教材和師資的局限性,多數院校即便也意識到了開設專業英語(ESP)課程的重要性,卻無法有效地開展ESP課程,甚至依舊沒有開設該課程。ESP課程專業平臺建設對ESP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一個互聯互通的平臺,在該平臺上全國各大高校的ESP課程教師可以互相學習,資源共享,交流經驗,共同推進ESP課程的發展。除了通過網絡平臺,還可以召開專業性強的專業英語論壇,會議和研修班,例如法律、金融、旅游、酒店和機械等專業性的國內外會議,了解專業知識從而在課堂上建立虛擬情景練習,更加真實,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近風靡培訓業的“微課”也可用于ESP課程建設,通過“微課”教師和學生都能分享其他院校同專業的的ESP課程,吸取其他課堂的經驗促進ESP課程發展。
3.ESP課程評估體系建立。如何在現有的大學英語評估體制下建立ESP課程評估體系成為ESP課程首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健全的,系統的,有效的評估體系對ESP課程模式的發展,乃至對整個大學時期英語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如何建立一個ESP課程基礎階段考核統一化,專業階段考核區別化成為ESP課程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專業的內容不同,專業的重點不同,專業的要求不同,因而ESP課程專業階段的考核評估體系也將不同。目前大多數高校依舊以大學英語四、六級作為統一的評估標準,但是這只適合于ESP課程基礎階段評估標準,無法代表某一類專業的評估標準,無法體現其專業性。建立ESP課程專業階段的評估標準需要社會用人單位提供不同行業英語的資格標準,ESP課程教師根據行業英語標準制定大學ESP課程評估體系,有利于響應國家號召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滿足企業才人選拔的要求。
4.ESP課程教師培養體系建立。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和完善ESP課程教師的培訓體系。蔡基剛教授曾提及,在臺灣,專業英語教師培訓會基本上每月都有,它們把企業界人士請進來,讓企業參與培訓ESP課程教師;在日本,ESP研討會則把其他學科專業教師請過來,一起討論和研究。而我們大部分高校ESP課程培訓具有局限性,封閉性,討論范圍較為有限,僅僅只限于教育界之間討論,企業的參與度不夠,使其專業性不夠。
其次,ESP課程教師需要自行學習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取得該行業的專業學科認證登記證。使得教師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系統的學習,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和自身英語知識相結合,同時也拓寬了大學英語教師的眼界,從而完成完美的轉型。
最后,加強ESP課程教師的科研意識,有利于增強教師和企業聯系,在專業實際環境之下完成課題研究,發表論文,對ESP課程教師的長遠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總結
我國的ESP課程模式雖然存在二十多年,但是其成長和發展依舊阻礙重重,沒有全面、有效的實現全國范圍內ESP課程的欣欣向榮之勢。隨著我國的國際交往日益擴大,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強,以及大學生英語整體水平日益提高,我國的ESP課程模式必須突破其局限性和狹隘性,培養越來越多的專業性國際人才。隨著我們對ESP課程模式問題的一一解決,我們相信ESP課程模式會成為今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迎來ESP課程模式光輝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