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靜 楊珍 鐘誠

摘 要:本文結合C++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具體實際,研究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應用KM教學法的思路,使教學內容由抽象、繁瑣變得立體化、結構化、層次化,從而最終提高教員的教學質量與學員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KM教學法;知識邏輯結構圖;思維導圖。
一、KM教學法
KM教學法是楊炳儒教授經過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于2012年提出的教學方法論,它是指將宏觀結構下的“知識邏輯結構”(Knowledge Logic Structure)與微觀演繹中的思維形式注記(Learning in Mind Form)相融合形成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總體框架以知識邏輯結構圖(K)的形式給出,教學內容的子系統則采用思維導圖(M)形式表達。
教學過程中如果采用KM教學法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講解教學內容的框架與結構,使教材內容變“薄”,讓學員對學習的課程從認知上形成宏觀的認識并構建出粗略框架;第二步,在已構建出的粗放型的知識邏輯結構中填充微觀知識,借助思維導向擴充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學員所學內容變“厚”;第三步,由教員指導學員對主框架里已學會并領悟的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總結,使主框架再次變薄,從而以漸近式、螺旋上升式的過程完成整門課程的學習。
二、KM教學法在C++程序設計基礎課的實施過程
1.主要教學目標與內容
C++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是大學本科非計算機專業所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如何利用C++軟件工具語言分析問題并編寫程序,由C++語言的基本結構與語法、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方法等內容組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熟練掌握C++所提供的數據類型、數據結構、函數和語句,深刻理解程序的結構;培養學員的程序分析與編寫能力,最終達到在后續專業學習中學以致用的目的。C++程序設計基礎是一門邏輯性強、思維靈活的課程。KM教學法應用到本程的實際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員的學習效率與自主學習能力。
2.知識邏輯結構圖
“程序=數據結構+算法”是計算機科學家沃思提出的著名公式,也是程序設計的基本思路。將C++程序設計基礎的教學內容以此公式為基本框架,按KM教學法中生成知識邏輯結構圖的基本步驟:抽點—連線—成網,抽象構造出整門課程內容的知識邏輯結構圖(見圖1)。該圖較好地體現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使學員需掌握的知識由“厚”變“薄”。
3.思維導圖
KM教學法要求在構建出教學內容的總體架構后,按照思維導向實施啟發式教學,邏輯銜接地把知識鋪展開來,同時還要給出相應思考題目供學生練習并對知識進行總結。數組是C++語言里的復合型數組類型,是有效組織大量同類型數據的重要數據結構,是每一位學習編程的學員所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以數組為例,用如圖2所示的思維導圖展示三類不同數組的定義、引用和常用算法,在為數組知識點的內容進行加“厚”的同時,還有條理、有對比地列出不同數組的異同與互通性,以便學員能深入學習、記憶并領悟。由于思維導圖的末端是開放式的,學員在課后的學習可以很方便地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思維導圖中添加補充內容,從而形成個性化知識結構圖。
C++程序設計基礎課程中所有知識點都可以構建出詳細的思維導圖,然后以本課程的知識邏輯結構圖為根結點,以各知識點的思維導圖為子結點(或子結點的子結點),構成本課程所有內容的樹型結構。學員以此結構為思維導向學習,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隨時進行刪減或增補,實現個性化學習。
三、結束語
大學教學的關鍵是教會學員學習思路與學習方法,KM教學法的教學過程符合客觀認識規律,是一種有利于抓住課程內容本質、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方法。本文對C++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實施KM教學法提出了具體思路,在知識邏輯結構圖的宏觀框架中融入思維導圖進行微觀演繹,使教學內容變得立體化、層次化、結構化。實踐證明,KM法是一種對教員教學和學員學習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法。
參考文獻:
[1]楊炳儒.KM教學論研究與實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9-92.
[2]楊炳儒,張桃紅.理工科課堂101教學法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6(4):83-85.
[3]張岳新.Visual C++程序設計[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杜曉靜(1975— ),女,鎮江船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安全;楊珍(1977— ),女,鎮江船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安全;鐘誠(1982— ),女,鎮江船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