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鵬飛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理論不重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顯得極為重要。本文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論述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內容,提出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教學策略,展示了適合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作業內容和形式。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學 內容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60
《全日制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地理的課程理念是“提供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內容時,都要立足于實際生活,教授的知識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生存實踐能力,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定義和內容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教學的整個過程都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師通過生活中的仔細觀察和細心思考捕捉與書本知識相關的內容,并賦予抽象的書本知識豐富的生活內涵,生活化教學建立的基礎是學生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不僅包括課堂上教學的生活化,還包括從生活經驗上升為地理知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選用、教學評價的實施、課后作業的布置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應涉及生活化的內容。在生活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現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內容,并將自己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學生在教師提供特定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生活化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真實性的原則,即所舉的例子一定是真實存在的,不能是虛構的。對于學生在生活實踐方面的自我探究過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全面有效的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升華。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塑造生活化原型,傳授地理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直觀的方法把相關地理知識展示出來,運用最廣泛的是地圖(影像圖、景觀圖、地形圖)、地球儀等,也可以將遠離生活的地理知識與學校地理、鄉土地理聯系起來,還可以使用間接的生活見聞。如:在講授不同的氣候時,可以播放各地的影像資料,給學生感官的沖擊。
(二)小組探究合作,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生活化教學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一個研究課題,讓學生進行課前調查研究,在調查的過程中,各小組要寫詳細的調查報告,調查的內容、目的、步驟、組員的分工都要明確。然后,課上小組間可以交流和探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還可以讓每個小組輪流展示調查成果。最后,學生或教師關于小組的調查分析進行評價。
教師應該積極發現學生的優點,以正面評價為主,激勵學生的探究欲和自信心。如:在講解《能源資源的開發》一節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調查本省或本市的能源狀況,包括本地區主要開發的能源、能源開發的條件、能源利用的結果和影響。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自由發言,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還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三)走出課堂,在實踐中習得知識、鞏固知識
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教師不能把教學過程局限在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實踐,在實際生活中感悟地理知識,鞏固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如:在講巖石的分類時,書上描寫的很抽象,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沒見過,這樣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教師可以帶學生到相關博物館觀察巖石之間的差異,還可以參觀瓷器廠,了解瓷器的燒制過程,從而明白巖石的形成過程。社會實踐能夠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學生學起來也會更加輕松。
(四)多樣化的課堂評價方式,重視實踐能力
在進行課堂評價時,要從多維度進行考慮,既要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練習的完成情況,還應包括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力。課堂評價的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三個方面,打破教師的權威地位,建構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高中地理作業生活化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還要體現在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上。作業是教學的重要一環,作業完全靠學生自己完成,沒有教師指導和督促,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律能力、自主學習探究能力。作業在教學中起著橋梁的作用,作業一般是復習上節課的所學知識,并對下節課進行預習。這樣就能夠將教學過程連貫起來。布置作業也需要滲透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作業不能是簡單的做題、知識點的背誦。題海戰術或許對提高成績有一定的幫助,但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要立足生活、緊靠生活、引領生活,實現高中地理作業生活化,要把作業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完成作業,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作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質疑,發揮創造精神,提高個人生存能力,促進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作業要來源于生活,教師為了鞏固課堂知識,給學生設計的復習題目應該來源于生活中的實際,在題目的旁邊還應配上真實的圖片,使單一的題目變得立體。如:作業中讓學生描述季風性氣候的特點,教師需要提供某一學生熟悉城市的全年降水變化圖和溫度示意圖。這樣學生在做題時會產生親切感,消除畏難情緒。
高中地理作業的生活化不僅局限于課后練習、相關測試卷或社會實踐,還可以有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如:讓學生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課后作業,展示思維的結晶。學生在參觀博物館或游覽的過程中,應將所聽、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整理出與所學地理知識有關的內容,在課上與同學進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師生間、學生間應積極的進行交流和探討。
除了課后作業外,課堂活動作業也很重要。課堂活動作業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給予學生最大化的學習機會,學生是課堂的主導,教師在活動課堂中主要承擔監督者、管理者、引導者的角色。課堂活動作業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引入生活中真實的例子,營造熱烈的課堂氛圍。
高中地理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觀念,設立相應的教學目標,組織全面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積極幫助學生提高生存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