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健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政府針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的重要指導理念。這一理念不僅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還有助于提升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文章以此為背景,對職業學校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結論對促進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學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創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17-01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許多學生在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我國政府適時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就業理念。這不僅能提升人們的創新創業能力,還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在這一背景下,職業學校如何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就成為職業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導向。
一、當前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明顯
在現在的職業學校中,一般都會安排一些與創業有關的理論課程,并且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也得到重視。雖然大多數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學到與創業有關的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很難將創業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因此,職業學校在教育教學環節中增設一個實際演練的平臺,讓學生們在這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實踐能力。這不僅能強化個人的創業實踐能力,還能深化學生對創業理論知識的認識,為學生在畢業以后的就業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二)缺乏配套的創業支持體系
對于初入社會的學生來說,創業無疑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因為他們大多時間在學校,不僅沒有創業資金的支持,也沒有在社會中獲取的實踐經驗?,F在部分學校已經制定了自主創業政策,學校會在學生創業過程中給予創業的學者一些創業資金,但僅有這些顯然是不夠的,學生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雖然比較缺乏創業基金。
(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不足
現在很多學生都習慣于應試型學習,他們很少用腦子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學校在教育方式上也未改變,都停留在知識與技術教育上。這樣的學習態度與教學觀念導致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實踐生活中的經驗。我們應該意識到創新來源于生活,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讓學生在平時多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想在畢業之后進行創業活動,就要明白只有創新才能發現商機。所以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學生應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就意識到這一點。
二、職業學校創業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進對策
(一)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顯然只重視理論教學的學校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學校需要在教育模式上進行深刻變革。這里的變革主要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應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學好理論課程的前提下,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反過來又鞏固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取創業經驗和基本技能,為以后的創業奠定了基礎。
(二)完善創業援助系統,鼓勵學生邁入社會
職業學校是學生邁入社會前的最后一級教育機構,但是學校相對于社會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學習環境,由于處于這一封閉環境,學生對社會缺乏足夠的了解,難以適應社會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所以建立完善的創業援助系統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 完善創業援助系統,不能僅停留在對學生創業的提供資金支持上,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技術指導,特別是幫助他們了解相關的政策,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業規劃,避免由于學生的認知的局限性造成創業挫折或失敗。此外,通過完善創業援助系統,也能夠使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提高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三)強化校企合作,為學生爭取更多創業機會
部分學校已經實施校企合作,大都是利用假期時間讓學生參加一些實習。這一活動不能能加強學生對真是社會的認知能力,還能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得到強化,拓展學生們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校企合作還可以讓企業在這批學生中選擇相對來說較優秀的學生,為企業注入新活力。因此校企合作對學生、學校與企業來說都是互惠互利的,所以建議職業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促進人才培養。
三、結語
各大高校應意識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應給學生們注入創新創業意識。學校在教學環節上也應根據時代所需作出相應的調整,主動改革,勇于創新。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出一批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鴻銘.努力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樂園[J].浙江經濟,2015,08:6-7.
[2]天津經濟課題組,曲寧,婁雯,虞冬青,孟力,張麗恒,仲成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J].天津經濟,2015,05:28-35.
[3]杜剛,李亞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時代金融,2015,1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