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日新月異的前進。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的每一個角落。為了順應時代經濟發展的需求。新一輪的課改便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物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是目前物理教學發展的新目標。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期以來,物理教學倍受人們的關注,許多一線物理教育工作者對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作了積極的鉆研和探索,得出了很多寶貴經驗,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因此,我們在吸取他人教學經驗和方法的同時,要敢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勇于實踐。走出一條真正適應我們甘肅省現行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嶄新的道路。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 ?物理教學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41-02
促進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為新一輪教學目標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的繼續前進指明了道路。物理教學的任務已轉變為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發展,為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時代呼喚的是研究型、創造性、學者型的教師,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的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貫徹教育部發布關于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和現代教學教育理論,深刻反思和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的不足之處,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盡快跟上時代的步伐。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過去的教學中,往往從物理學科本身出發,教學過程和課程設計都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過度的注重結論而忽視了過程。學生的學習只局限于接受公式規律和機械運算,這樣的定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嚴重脫離,難以體現物理學科真正的科學價值。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經驗總結,讓每個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都參與物理,親自體驗物理的生存和發展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去做,體會物理帶來的興趣和快樂。
一、轉變傳統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下,教師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要求學生必須尊重老師,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溝通。古人云:“授人之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益”。所以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轉變角色,建立良好、和諧、和平的師生關系,發揮教師領航員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創作、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讓每一位學生覺得在教師心中有一席之地。教師的愛心是教育教學的“原動力”,“愛其師,則信其道”。如果學生對教師有好感,就會對老師所教的課程感興趣,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教師不僅僅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還要利用空閑的時間為自己充電,進行自我設計和武裝,讓自己多才多藝,使其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時刻提醒自己,永不停息的讀書、學習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習成為存在的方式!只有教師讓自己儲存豐富的知識,才能順應時代的步伐,才能扮演領航員的角色。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乏味感,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讓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我們的課堂,結合物理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根據情境教育的原理和現代信息技術圖、文、聲、形并茂的特點,創設情景,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獲取知識強烈的求知欲,通過實驗和情景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物理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這不僅僅給枯燥的物理賦予了新的生命,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三、滿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學的進行評價
心理學家認為:教師的期望與鼓勵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會喚起學生內心潛在的自我價值意識和對高尚目標的追求。贊美是一種心靈的雨露。對贊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個人的靈魂之中。適時、恰當地對學生教學贊美,會讓學生受到鼓舞,激發學生的自尊、自愛、自信。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我們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的一面,哪怕是一點點,教師也要給予肯定,教師要珍惜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物理帶給他的快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親和力,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討論問題等,使我們物理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
總之,要提高物理教學效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領悟新課程的精神,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為最終提高新課程的教學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汪小剛.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6,(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