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
摘要:河南是農業大省,悠久的歷史下沉積的大量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如何將這些積極向上、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術資源合理、有效的運用到農村中小學美術校本資源開發中繼續傳承、發揚,是每一位美術教育研究者期望完成的一個使命。本文從美術資源的引入、校本課程的設計等角度,探究地方美術教學模式的開發與建立,以其能獲得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美術教育;農村地區;校本資源;開發
河南作為重要的文化大省,民間、民族美術資源豐富,但因為地區間、城鄉間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嚴重滯后。作為通用的現行教材因普遍適用性,與農村地區美術教育水平之間不能完全契合。所以,因地制宜的開展地方性地美術教學課程開發,開展適于農村當地美術教學的校本課程,成為開發、探究地方美術教學資源,彌補學校美術教材中的不足,多渠道的提高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必要方法。
適用于農村地區中小學的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僅是只關注于當地特色手工藝課程的簡單套用,有的農村學校美術教師只是重復性的把一些優秀美術樣式拿到課堂,通過工藝手段的簡單模仿來達到民間藝術的重現,“重視技藝性的傳授,輕創造性的傳承”。針對于這種突出現象,把河南農村優秀的民間美術文化通過系統化、針對性的運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探究性的組織學生又“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文化之美、民俗之美的同時,把融于血脈中的傳統文化藝術再創造、再傳承下去,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美術資源的課程引入針對地方性、專有性
為了獲得地方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深入探析,在進行美術資源的創設探究性情境教學分析時,需要結合當地大量優秀的民間、民俗美術資源來擴展,制定具有延續性的、因地制宜的校本課程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從豐富的資源要素入手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河南農村地區,擁有大量的適用于創作的農業耕作的勞動用具和農耕場景。兒童的天性在于善于觀察與模仿,尤其是對于熟悉的事物和活動。從兒童身邊的生活元素中采集藝術場景,用于農民畫藝術創作中,是農村兒童美術創作區別于城市兒童的一個表達要素的一個突破口。在農耕活動中,引導兒童留心觀察生活,探究性的組織學生構建農村別樣勞動場景的繪畫創作。如:以“我家的動物”為題目,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牛、豬、羊、雞等細部特征、生活習性等,以突出表達動物細節為主要目標,培養兒童觀察生活的習慣。在使用繪畫工具方面,多采用農村兒童隨手易得的物品,比如形態各異的樹葉、易于塑造的泥土、具有豐富肌理感的鵝卵石、農田中隨處生長的雜草等,都是藝術表達的天然創作工具。通過拼貼、剪切創作作品,然后教師對卵石、樹木的價值和作用加以分析和說明,讓大家識別不同的名稱、形狀、結構、用途等,培養農村兒童熱愛家鄉一草一木的美德。
(二)從家鄉的環境、生產建設角度入手。
通過對當地的大事小情入手,引導學生關心鄉村的建設和發展,鼓勵大家發現村落中的問題并組織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如:對村支部房屋修繕的問題,開展《我為村公社造房子》等課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村落內的老建筑門廊、屋瓦、房梁等,適當講解本村歷史古跡和建筑風格,并提出諸如“為什么村落的房頂是斜面的?為什么老房子是用泥土修葺的?有什么樣的好處和缺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課堂討論,一起繪制出獨具村落風格和經濟適用的村公社。
(三)從身邊熱點話題出發,深入探究組織校本資源的開發。
河岸、路邊遍地的白色垃圾、因為修路導致的拆遷、某家女兒出嫁、亂砍亂伐致使村落遭受破壞等,都可以找到有益于開發的資源要素。如:組織學生討論新娘婚禮的流程、新娘的精美服飾和一些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等,開展《我為新娘設計禮服》、《我心目中的婚禮》等課題,讓學生了解民俗文化中生動、有趣的環節,從而更好的認識當地文化習俗。
二、聯系當地特色手工業,設計校本課程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又教師帶領學生對當地手工業和民間工藝進行調查,河南農村地區有大量的民間工藝和藝術活動,如:竹篾編織、花饃饃、泥咕咕、農民畫、木板年畫、刺繡、面人、扇面、龍抬頭、祠堂祭祀等。教師可以大量引入美術校本課程之中,將當地手工藝人請入課堂,組織《泥咕咕》、《畫扇面》、《捏面人》等特色活動,使學生不僅學會技藝的傳承,更能領略本地的民俗藝術精髓,培養兒童熱愛家鄉,宣傳家鄉,愿意為家鄉的發展作貢獻的精神。
(一)校本課程的設置要兼顧兒童的認知能力水平
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發展水平較低,有些村落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童“求學晚、退學早”的現象依然存在,在進行校本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到認知水平的差異所帶來的執行能力情況,要提出適于農村兒童身心發展和能水平的課題。課題選擇方面要宣傳積極、正面的思想,反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
(二)寓情于景,運用情感手段融入道德觀念,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懷
河南是農民工大省,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這樣就有大量的留守兒童置于村落中,缺少父母親的關愛呵護,很多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雙親的影響,性格發展不健康。美術教師要從分認識到對兒童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校本課程設置中適當引入如《父親的大手》、《我的媽媽》、《寫給父母的信》等課題,通過講訴親情、孝道等故事和引導學生懂得雙親為家庭的浮出,對自己的關愛等,培養學生熱愛家庭、尊重、孝順、善待老人的優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