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瓊
【摘 ? ?要】最新高考調整后,語文日益重要。許多家長把語文想的過于簡單,認為只是讀書寫字。其實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養。從小學好語文,打下堅實基礎,對孩子將來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有關語文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建議,希望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33
語文作為語言類學科,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萌芽期,這一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長期困擾教學工作者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上理解能力不到位、課下作業完成情況差等問題如何解決?為了讓學生愛學、樂學、展現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如何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課改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本人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一、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
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因此,教師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的時間,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嘗試探究:
(一)建立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不僅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師生感情,而且這也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由于個性、個體差異使得思維方式各有不同,教師不能拘泥于客觀“標準”答案,避免語文課堂過于死板化。教師不能過于刻板,中規中矩,要學會肯定不同學生的思維產物,不力求統一,但求統一理解。引導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尊重學生,建立輕松和諧的語文學習氣氛,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魅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課堂上認真傾聽學生意見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講臺上一味地講授知識,忽略了學生的接收程度和想法,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學生在傳統教學中學習十分被動,缺乏獨立思考,學習完全由教師主掌大權,統一引導,學生成為了盲目接受知識的容器,對于知識的消化,因個人能力而異。有的學生無法參透作者的中心思想,做題時遇到困難,久而久之,減弱了其學習動機。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傾聽學生發言,教師通過“聽”,理解學生的思維階段,利于教師合理安排調整教學目標;教師通過“聽”,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言、討論,通過課堂交流,增強學習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保持熱烈和活躍的狀態,讓語文課堂不再枯燥。
二、給予學生肯定和贊揚
卡耐基曾說過:“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請稱贊他們最微小的進步,并稱贊每個進步”。好孩子是夸獎出來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學習經驗不足,思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嚴厲批評學生,對其學習不能過于苛求,如果使學生感到壓抑,產生對學科學習的怠倦情緒,那么將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學生肯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贊美是廉價的,它有很多呈現的形式。例如在語文聽寫過程中,對于聽寫錯誤率較高的學生,教師在給予指責的同時可以夸獎學生的其他方面,如“你的書寫很工整啊”、“這點小錯誤相信你下次不會再犯”之類。贊美也是無價的,老師的贊美,同學的掌聲,都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力量源泉,它們如小溪匯聚成河指向學生未來的成功。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讓學生感到孤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還要注意欣賞肯定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出色表現。
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寫作
英國詩人德萊敦曾說:“首先我們養成習慣,隨后習慣養成了我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情商得到提高和增加,一定的閱讀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通過閱讀讓學生獲得對文學作品的認同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提高其寫作水平。在教學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方法,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發揮教學創意,不拘泥于教學形式。例如舉行口頭作文競賽,旨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作文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呢?
(一)主動促進學生閱讀
習慣是通過有效強化逐漸形成的,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強,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揮其知識技能傳授者的特殊角色,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性較強的文字,經常性的刻意讀給學生聽。經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學生聽讀習慣的逐漸養成,就會愛上“聽讀”形式的閱讀。而此時需要教師引導、激勵學生在圖書室或學校閱覽室借閱圖書、主動閱讀,鼓勵學生自己購買有益課外書,以便同學之間相互借閱。
(二)布置作業刺激學生閱讀
通過課本學生可以學習到許多優秀大家的作品,教師可以在課下布置一些關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其他作品的作業,例如學習林清玄的文章《和時間賽跑》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該作者的其他優秀文章,介紹相關文章的魅力,吸引學生課下主動閱讀了解,讓學生產生共鳴,帶著情感去閱讀。還可以布置如“讀書筆記”這樣的閱讀任務,不僅促進了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消化,還有利于學生平時寫作素材的積累,長期堅持可以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但是教師切記不可把讀書筆記這樣的閱讀作業布置的過于固定和困難,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而不是訓練其達到怎樣理解的高度,如果布置課外閱讀作業過于困難容易使學生產生課外閱讀的倦怠情緒。
(三)適時引導幫助學生閱讀
學生在初涉閱讀時常常感到無從開始。比如,應該讀哪方面的書?哪些書適合讀?對文章的理解要到怎樣的程度?遇到讀不懂怎么辦?這時候教師就要發揮其作用,教師的引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閱讀熱情。幫助解決學生面對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方向,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愛上閱讀,愿意主動閱讀。一旦學生有了主動閱讀的好習慣,語文教學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鼓勵創新型閱讀
受學生個體水平差異的影響,學生對文章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安排課外閱讀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做到真正成功的閱讀。
在當今全球化浪潮襲來之際,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學科,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我國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探索,取教學之精華去教學之糟粕,為了我們的文化可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更好的了解和傳承。語文老師要具備重任擔當的責任心,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完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