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
【摘 ? ?要】初中數學作為小學和高中的過渡階段,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具體分析問題,采取分層教學,爭取使得教學策略促進大部分學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理論 ?教學設計 ?分組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44
數學的學科性質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專心致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初中階段大班教學,教師一人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和需求,導致有些學生跟不上進度之后逐漸失去對數學的興趣,上課變現越來越差,不僅自己不專心聽講,甚至擾亂課堂秩序,阻礙其他同學的學習,形成負面影響。因此建議教師采取分層教學對學生整體進行有效管理,在摸清學生內在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前提下,實施分層教學,不僅可以照顧到大多數學生,而且能減少教師的負擔,使教師可以把剩下的精力用于比較難管理的學生身上。
雖然新課改提出分層教學之后很多教師采取了該教學策略,但是由于教學資源有限,并且很多具體實施手段和方式仍然在探索當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出現不少問題。例如對學生進行分層依據比較單一,很多教師通常將學生分為上中下三等,雖然名義上是分層教學,實際上卻是只關注上中兩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態,而對剩下的學生要求只要遵守紀律就行,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可見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分層教學的內容要點,因此建議教師首先要熟悉分層教學理論的本質內涵,目標是促進每個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建立和提升。教師不要根據自己的臆想片面實施分層教學,要多和其他教育者溝通交流,豐富經驗,一共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并且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作為書面的指導性文件存入學科教學的檔案之中。另外建議教師們開展教學競賽,促進教學能力和素養的提高,而最終獲益的是學生們。只有在此前提下教師落實分層教學時才會少出錯誤。
當教師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之后,要在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科學貫徹分層理念,這是作為數學教師基本的教學素養和常識。備課是一門重要的藝術,幫助教師梳理教學知識,分清重點難點,加快教學進度,而備課的時候教師要把知識分出層次來,基礎概念和理論為第一層次,之后是簡單的模擬練習。最后是難度較高的拓展練習,同時教師要注意到新知識和之前知識的比較和聯系,為學生建構清晰的知識體系,不僅便于理解,而且在運用的時候能夠手到擒來。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相似的時候,教師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比較分析掌握相似原理的要領。例如在學習三角形性質整個大知識模塊的時候,可以把復雜的多個交叉三角形求相似一類的題型作為最終的模擬演練,也就是將其設置為知識的金字塔頂峰。
在完成教學設計之后,如何切實的實施分層教學?首先要認識到學生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成長環境的迥異導致了性格的差異甚至在意志、情緒和情感等各種非智力上也具有不同的傾向,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例如自控能力好的孩子就是意志力強,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目標明確的完成任務,學習效率比一般孩子高,教師就要隨時為其尋找新的問題,滿足其需求。由此可見教師要在日常的溝通以及教學中觀察學生的特點,并且根據平常的習題演練等看到學生發展的階段和潛在發展區。潛力發展區是每個學生稍經努力就能達到的水平,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時候不能只看到現在的水平來對學生進行分層,而是依據智力發展的潛力,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通過自己和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自主掌握基本的概念之后,進行基礎鞏固練習,有的學生對于新知識運用的比較好,就可以將課程設計中難度較高的題目給他,爭取在深度上挖掘,學習能力有限的學生爭取在基礎上扎牢,為每個學生找到適合他發展的方向和具體要求。
另外分層教學并不是單獨的教學模式,而是需要和其他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其最佳效果的。例如在分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分層教學的優勢,對分組產生積極的輔助作用。例如不少教師在分組的時候往往為了簡便根據座位前后或者根據學號分組,小組之間的水平差異比較大,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特點,自然也就無法實現組合的最優化。教師會發現小組表現差異明顯,并且在討論的時候往往不夠積極,主要是因為教師分組的不合理。因此建議教師將分層教學貫穿于分組教學之中,在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的基礎上,將能力互補的學生分為一組,并不是成績差的和成績好的一組,而是在性格、能力上互補的孩子組成一個小集體,實現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活躍整個課堂氛圍,達到應有的人文學習環境。
最后教學評價也是分層教學的內容之一,如果評價不到位,分層教學的效果只能達到一半。學生都期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性評價,教師的認可會給學生極大的信心和鼓勵。但是不少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往往沿襲傳統的評價模式,將學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比較,只看到成績好的學生的表現而忽略能力較弱學生的進步,導致本來還挺有學習激情的學生興趣大減,阻礙學生的健康發展。
因此建議教師一方面要把學生作為單獨個體和他自己以前的水平做對比,這樣才能看到每個學生是進步還是退步,不僅客觀公正而且照顧到每位學生,在心理上滿足其獲得認可的需求,產生進一步努力的原始驅動力。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標準要多樣化,綜合考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能僅僅根據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這樣會打擊不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我有一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雖然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不過他對立體幾何問題非常感興趣,我及時發現這個良好的趨勢,并且借此對其表揚,后來這位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持久興趣。當我問及以前為什么不喜歡學數學的時候,這位學生表示自己一直就挺喜歡數學這門學科,而且從小成績也很好,但是有一陣成績下降教師總是否定自己,就產生了消極情緒,上課總喜歡擾亂課堂秩序其實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由此可見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產生多么大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分層教學是一個體系完整的教學模塊,但又不是可以完全獨立開展的,而是作為一種比較完善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們帶入課堂。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只是談到了分層教學的一部分,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開拓的空間,希望廣大教師群體能夠不斷積累教學經驗,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裝備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新一代出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