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煉
【摘 ? ?要】每一個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應該熟悉國學經典,包括孔子、孟子的儒家經典哲學,墨子的墨家學派思想,老子的道家學派觀點等等。這些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難能可貴的結晶,了解學習這些經典,對學生未來的人生對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國學經典的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 ?國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67
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語文課程應當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小學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之一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味。”
中華民族日益重視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與理解,大力提倡對國學進行深入的學習、廣泛的宣揚。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更不應該掉以輕心,應當加強對國學的重視。作為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結晶,國學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
一、學習國學的意義
國學,源于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八十年代的時候,“尋根熱”又使國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國學熱”從九十年代一直盛行至今。國學至今為止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一般來說,它是以儒家經典哲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按照學科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哲學、文學、倫理學、考據學、宗教學、史學、禮俗學、版本學,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由此可以看出,國學不僅僅是文學的范疇,它涉及到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對聯成語、琴棋書畫、民歌民謠以及融入進中華民族文化的佛教和西方文化都是屬于國學。國學的學習與現在流行的應試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它不能夠幫學生在考試中考很高的分數,但是卻是對學生素養的塑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小學生年紀尚小,閱歷較淺,理解能力有限,對某些國學經典的學習理解與成人會有些許的不同。所以這對教師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文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如何將國學滲透進去,培養學生對國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國學經典的理解,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二、國學經典的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充分體現了閱讀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朗誦、背誦。小學語文課程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三到四年級階段,學生要能夠背誦50篇優秀詩文;小學五到六年級階段,學生要能夠背誦60篇優秀詩文。
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中,都有半個小時左右的晨讀時間,一般安排在早上第一節正式上課之前。早晨的這半個小時是非常寶貴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半個小時,對國學經典進行誦讀,加深理解與記憶。
誦讀的內容可以不局限于課本,可以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安排合適的材料,可以使有趣的故事類型的文章,也可以是朗朗上口的三字經等等。根據年級的不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提出適量的背誦任務,督促學生對國學的學習。
三、國學經典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足夠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去學習國學,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平時老師的引導不夠,方法不正確,極有可能降低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甚至對國學感到厭煩。所以,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教師應當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及除課本之外教學材料的選取。教學形式應當多樣化,保證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喜歡玩兒,不喜歡太過死板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安排各種各樣的課內外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國學經典朗誦比賽,剛剛也提到過“讀書”的重要性,舉辦一個這樣的比賽,能夠激發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能使他們自覺自愿地去讀書,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舉辦一個國學戲劇大賽,學生們通常都好動,愛演,戲劇大賽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惟妙惟肖地演繹,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學的意義,更深入地體會到國學的內涵。同時戲劇大賽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演欲。不過,這對教師的組織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四、國學經典的學習
對于國學的學習,有的材料歷史比較久遠,對于學生來說,語言生澀難懂,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國學進行學習,需要教師對材料作適當的講解,方便學生的學習與理解。
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與提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反思、提問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得更為透徹,加深記憶,是學習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出不同的回答,對于低年齡段的學生,回答不易太寬泛、抽象,應當以實物舉例,將其具體化,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而對于年齡稍大些的學生,教師應當適當抽象化國學的內涵,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去思考問題。
五、國學材料的選取
國學的范圍之廣,數量之多,令人驚嘆。要想從這里面挑出一部分來讓學生學習理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建議各位老師可以參考胡適先生曾經寫的一篇文章,叫做《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這是應清華學校的要求擬的書目,他一開始的時候列出了一百多本書,后來經要求刪了幾次,列出了三十九本書,包括《左傳》、《文選》、《樂府詩集》、《宋元學案》、《全唐詩》、《老子》、《明儒學案》、《四書》、《王臨川集》、《宋六十家詞》、《墨子間詁》、《朱子年譜》、《元曲選一百種》、《荀子集注》、《韓非子》、《水滸傳》、《周禮》、《西游記》、《新學偽經考》、《儒林外史》、《詩集傳》、《紅樓夢》等等。這些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奠定國學基礎的必讀書目。在此引用出來,教師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教學需求,學生的興趣,以及知識水平能力,挑選出合適的書目、文章,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將國學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
國學,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內涵豐富,影響深遠,許多學者傾盡一生去學習國學,研究國學,并且有很多學者致力于推廣國學。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不應該被遺忘或者是丟棄,應該發揚光大,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國學,它能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使人知道如何為人處世,陶冶情操,這也就是所謂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小學階段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國學意識的培養,做好早期的國學學習鋪墊。由淺入深,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出熱愛祖國文化,有道德,有修養的新時代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