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會導致他們表達不恰當、不準確、不完善、審題不清、理解有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基于概念教學的準確性,使數學概念與學生的體驗深度連接:調動感覺,豐富體驗;隔離感覺,明晰體驗;抽象體驗,提煉概念;納入體系,相互支撐。
【關鍵詞】數學概念;體驗;連接;感覺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3-0039-03
【作者簡介】張燕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一級教師。
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致使他們表達不恰當、不準確、不完善、審題不清、理解有誤。我們在概念教學中,是否存在某些不足或問題,使得學生對概念掌握得不夠準確、清晰、深刻?怎樣做才能幫助學生將數學概念準確、深刻地融入生命,不會輕易遺忘也不互相混淆?
一、數學概念不清晰的現象呈現
要進行有效的數學溝通,就需要溝通雙方對其中的數學概念有一致的認識。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因數學概念不清晰而出現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1.無法理解數學語言。
學生不會做一些數學題目,或者不能理解一些數學語言,是因為他們對其中的關鍵概念的認識不清晰。如學生讀不懂這樣一道題: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幾個星期零幾天?如果學生不清楚平年、星期的概念,就不可能理解這道題,更不可能正確地解答。
2.無法表達數學感覺。
有些學生對某個數學概念有一些感覺,可這些感覺是雜亂的、零碎的;也有些學生對某個數學概念有比較豐富、清晰的感覺,但找不到合適、準確的詞語來描述它,所以還是“悶葫蘆”,不能很好地表達。例如:學生雖然知道遇到4和比4小的數就舍去歸0,遇到5和比5大的數就向前一位進1歸0,他們遇到題目會做,但是不能用恰當的語言將解答過程表達出來。
3.無法進行數學溝通。
甲說:“一年有4個季度。”乙說:“我最喜歡春季。”這是一種無效溝通,乙把“季度”誤解為了“季節”,它讓溝通雙方陷入了困境。
二、數學概念不清晰的原因剖析
導致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產生偏頗的原因很多,分析發現,主要原因如下:
1.沒有體驗概念。
不理解數學概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數學語言。只把概念生澀地展示給學生,而不讓學生體驗,哪怕學生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準確、深刻地掌握。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認識面積》時,教師直接出示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讓學生自己闡釋這個概念。絕大部分學生說不清楚什么是面積,即使有學生已經清晰地掌握了“物體表面”“平面圖形”“大小”這三個概念,并能用它們來解釋面積的含義,這樣的理解也還是表面化和生硬的。有些概念學生在教師教授之前就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但是上課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深入體驗的機會,學生還是會停留在原有的認識上,不能有效地形成正確的概念。
2.體驗被干擾。
有了操作、體驗也不能保證學生一定能充分地理解概念。為了教學概念,通常要準備學生體驗所需的各類教學材料,但學生對這些材料的體驗有時會被一些因素干擾,致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不清晰。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上《認識千克》時,教師給學生準備了很多袋1千克的物品,有黃豆、米、鹽……這些物品分發給學生后,很多學生便開始竊竊私語:“哦?黃豆”“我的是鹽”“我的是大米”……他們好奇的是袋子里裝的是什么,對于要學習的概念“千克”基本不在意。豐富的教學材料使得學生將注意力投入到他們各自感興趣的領域,而不能直接感覺其中蘊含的數學概念。
3.感覺未能配對。
如果學生有比較清晰的感覺和體驗,但是沒有及時用概念來為這些感覺和體驗命名,那么學生也就無法將其展示出來,從而不能完成概念的表達。例如,教學“四舍五入”的概念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40~49這些數中,哪些數看作40,哪些數看作50比較合適?通過討論,學生認為:把40~44這5個數看作40,把45~49這5個數看作50。此時,學生對“四舍五入”這個概念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如果這時教師沒有把“四舍五入”的法則——“遇到4和比4小的數就舍去歸0,稱為‘四舍,遇到5和比5大的數就向前一位進1歸0,稱為‘五入”告訴學生。那么,當學生要描述這種情況時,就不能用“四舍五入”這個概念進行有效的表達。
4.體驗和概念配對有誤。
當體驗和概念名稱配對有誤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例如:教學《認識面積》時,教師準備好了各種學具,如橘子、紙盒等,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這些物體。學生會說它們很光滑、有點粗糙、很涼……此時,學生對面積的感受還是零碎的、紛亂的,如果這個時候給概念命名:你們剛才摸的就是桌面和鉛筆盒的面積。那么學生對面積這個概念的理解很可能是有誤的。學生可能會把“光滑”“粗糙”“涼”的感覺當成物體的“面積”;也可能會把他摸到的物體的一部分面積當成物體的“整體面積”;還可能會把他摸到的物體的邊緣(周長)當成物體的“面積”。
三、明晰數學概念的策略探尋
概念是建構一系列具有共同特性的事例的心理圖式。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邏輯的分析均是透過概念完成的。擁有清晰的概念才能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表達,在教學中,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是根本中的根本。
(一)調動感覺,豐富體驗
學習新概念最首要的是加深、明晰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感覺,如果跨越了感覺這一關,學生就會建構起一套大腦與身體分離的系統,所掌握的東西就只是知識,而無法形成智力。智力和身體、心理是一體的,所以,在教學時要豐富學生的感覺,讓學生充分體驗概念。調動感覺來豐富體驗的方法有很多種,這里簡單列舉動手操作和觀察演示這兩種方法。
1.動手操作,直觀感覺。
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要從感覺、體驗開始,實物操作能使學生擁有直觀的感覺和體驗。教學蘇教版六上《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份學具,學生可以動用各種感覺器官全面地感受這些物體的特征,當教師讓學生仔細地摸摸長方體并說出感覺時,學生說出了“這里(面)很滑”“這里(棱)細細的”“這里(角)尖尖的”……這說明學生對物體的特征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是實物操作帶給學生的認知禮物。
2.觀察演示,分析比較。
直觀演示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教師應準備全面的材料、合理的時間,確保學生進行充分的體驗。例如,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對雙數和單數的理解不深刻,于是,我設計了如下直觀演示的環節,讓學生將棋子平均分成兩份:
取1枚棋子,用手指比劃,說:“分不開。”
取2枚棋子,用手指比劃,說:“分得開,分成了1和1。”
取3枚棋子,用手指比劃,說:“分不開。”
…………
取完20枚棋子后,讓學生找找規律,發現:個位是0、2、4、6、8的數分得開,是雙數;個位是1、3、5、7、9的數分不開,是單數。通過演示,學生對單數和雙數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再區分雙數和單數,學生基本上都能進行很好的分辨。
(二)隔離干擾,明晰體驗
人的感覺渠道非常豐富,致使其得到的信息比較雜亂,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目標概念的本質屬性,可以采用感覺隔離法。感覺隔離的方式很多,目的是將學習概念需要的核心體驗和干擾因素隔離開來。
1.直接隔離身體感覺。
面對1千克的學具,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請你把眼睛閉上,用右手掂三下,仔細感受它的重量。”閉上眼睛,將視覺隔離,學生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這1千克物體是什么東西上而集中在物體的重量上了。如果能把包裝袋的材質也統一起來,就又減少了一個干擾因素。學生通過一邊用手掂一掂一邊說1千克,把1千克的重量感覺和1千克的語言配對,換一只手再掂一掂,加強這種配對的感覺。
2.使用教具體現“齊性”。
要將干擾性感覺隔離,還可以用教具來完成,這些材料要具有“齊性”特點。例如:教學蘇教版一上《10的認識》時,最好不要用帶有“圖”的卡片或糖果等作為學具進行操作,這些材料的某些特征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抽象出“數量”的意義。而應該使用手指、小木棍、紐扣、豆子、計數器等具有“齊性”特征的物品,通過操作這些直觀的學具,讓學生逐步抽象出“10”這個數量。將目標概念的非本質屬性隔離,可以使體驗指向性更強,有利于抽象出概念。
(三)抽象體驗,提煉概念
“詞不達意”是體驗與語言脫節造成的,學生有了體驗但語言沒有跟進,就會只有感覺而無法表達。要使數學語言找到生命力,使數學概念準確、深入地扎根,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為感覺命名——確立概念。
當學生獲得了清晰、深刻的體驗時,教師應及時將感覺引向概念,并力爭做到簡潔、準確。例如:教學“面積”的概念時,教師請學生把一大一小兩張橘子皮疊在一起比大小,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橘子皮表面的大小上,并由此繼續感受兩個牙膏盒表面的大小以及多個平面圖形的大小。通過比較,學生不僅擁有了充分的體驗,還將體驗鎖定在了大小上。此時,教師總結: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可以再重復一遍“面積”,除此之外的任何多余的詞都不可以干擾此時概念的命名。概念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清晰的屬于自己的對象。
2.找概念所指的內容——明晰概念。
為了明晰剛剛被命名的概念,可以讓學生指認它所指的內容。如:讓學生摸一摸橘子皮的面積(或牙膏盒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這個過程可以檢測學生對新概念的掌握情況,從中可以判斷學生是否已經正確理解了概念。
3.用概念進行表述——鞏固概念。
讓學生用新概念表達,不僅能鞏固新概念,還能讓學生領略到一個準確的概念可以使溝通雙方更容易理解對方。如學生和教師一起摸橘子皮的面積,教師:“我們摸的是橘子皮的——”學生答:“面積。”學生用“面積”這個概念進行表達時,概念就已經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中。完成“命名、指認、表述”后,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將之前的體驗與概念進行了配對,對概念已基本掌握。當感覺來臨,配上準確的語言,語言便有了生命,感覺就有了歸宿。
(四)納入體系,相互支撐
對差異的感知是每一項智力活動的開始,在新建立的概念旁,引入一個相近概念或對立概念,可以讓學生進行辨析,并通過辨析更深入地理解、區分概念,進而使概念更清晰、更準確。特級教師張齊華為了讓學生體驗、理解負數的含義,在學生標注的“-2”層電梯圖上用紅筆標出表示地面的線,并問學生用數表示是多少,學生認為是0。同樣在海拔-28米、銀行卡-10元、溫度計-1℃的圖上也用紅筆標出表示海平面、0元、0℃的線,并問學生用什么數表示,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將正數、負數和0納入了數的認知體系中,并得出負數小于0、正數大于0的正確概念。一個單純的負數概念是孤獨的,它需要找到自己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張齊華老師不僅讓學生體驗了負數,還引導學生找到了負數的支撐點——0,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負數、0和正數的關系。負數因為0、正數這些對應的量找到了立足點,負數概念也更顯豐滿和清晰。
當學生經歷隔離干擾的豐富體驗后,準確地將概念提煉出來,使數學概念與體驗深度連接,并納入已有知識體系中時,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生命。這時,概念便不再是學生單純記憶的一些符號,而是他們運用身體的各種感官體驗過、在頭腦中思考分析過、融入其生命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美]艾里克森.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M]蘭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194.
[2]劉加霞.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