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喜
摘要:聾啞學校作為我國的特殊教育機構,其主要是以聾啞學生為教學對象,所以教學比普通學校的教學要困難很多。手語是聾啞學生與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手語與預感的對接能夠有效的提高聾啞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針對于聾啞學校語文教學中手語與語感的對接進行了探索分析,以期促進我國聾啞學生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聾啞學校;語文教學;手語與語感;對接
【分類號】G762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積累、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以及拓展他們的思維。手語與語感的對接不僅能夠提高聾啞學生的手語、口語以及書面語的能力,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聾啞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與社會之間建造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因此,針對龍牙學校語文教學中手語和語感的對接分析對于促進聾啞學校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一、教師在手語表達中對聾啞學生的語感進行培養
語文教師手語的語感,不僅影響著聾啞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內容理解,而且還對聾啞學生的閱讀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聾啞學生在剛剛入學的時期,語文教師就需要利用多種多樣的手段對他們進行句子的訓練。例如可以采用修改句子、提問等教學手段,提高聾啞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
究其本質而言,手語和口語一樣,都有著強烈的語感。但手語是與口語語感不同的是,手語語感一般表現在手勢的停頓、節奏、速度這些方面,同時面部、手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在手語語感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動作的幅度稍微大一點、表示得慢一點、手勢突出一點、力度再強勁一點等,都會表達出不一樣的效果。例如,“這是什么種類的動物”這句話在手語表達中,需要聾啞學生眨動眼睛,微側頭部,還需要面部露出疑問的表情,否則會受到手語詞匯量的約束,導致他人無法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夏丐尊現實曾說過,具有敏銳語感的人,在其內心赤代表的不僅是紅色,夜不代表只是夜晚,田園不僅僅只是具有種菜的功能,春雨不僅僅只解釋為春天的雨。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引導聾啞學生進行分析、感悟、實踐。在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聾啞學生能夠正確的體會到文本的中心思想,由感性的認識轉變到理性的認識,并且逐步上升到更加高級的感性。這種螺旋式的上升,不僅能夠教會聾啞學生的手語,而且還能在此過程中聾啞學生的語感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
二、創設情景,讓聾啞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語感
情景是心理、情感、知識等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一種綜合性交流溝通的場所。因此聾啞學校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該為聾啞學生創設情景模式。聾啞生由于聽力、口語的障礙,導致了他們無法對不同的語境做出正確的理解。但是情景的創設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激發聾啞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手語語感。
隨著聾啞學生的年齡增長,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在這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加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情景,將課文中所描寫的情景真實的展現在聾啞學生的面前,不僅能夠提高聾啞學生的求職欲望,而且還能喚醒他們自主學習的精神動力,使他們能夠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到整個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之中。例如在《小蝦》的與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想要讓聾啞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到文章的內容,就可以帶一只小蝦進入語文課堂,并將其展現在聾啞學生的面前。此時,聾啞學生一看到小蝦不斷的張牙舞爪,不僅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明白這節語文課堂主要講解的內容與小蝦有關,從而化解了教學的難點、重點。他們對于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會讀得趣味橫生,例如“鉗子一張一張的,胡須一翹一翹的,眼珠一突一突的”。
概而言之,教學情景的創設,能夠讓聾啞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產生移情,寄情于景。同時教師給予適當的知識牽引和語感的培養,便可以讓聾啞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領會到課文中的深層內涵。
三、在賞析文章內容過程中發展聾啞學生的語感
朗誦閱讀是培養聾啞學生語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這是幫助聾啞學生積累語感的最優辦法,只要反復的朗誦閱讀文章,就能使得聾啞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節奏美、語句美、音韻美以及氣勢美等特點。規范的手語表達,富有感情的朗誦閱讀,可以使得聾啞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國經典的古詩詞具有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的特點,朗誦起來瑯瑯上口。這些語文教學內容不僅是我國博大精深漢語文化的代表之作,而且還蘊含著我國中華民族優秀的品格和精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讓聾啞學生與文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終身受益。真正的朗讀不僅需要表現詩文的節奏和聲律的特點,還需要聾啞學生搭配上手語和表情,體會到詩歌中的意境,領略詩人的思想、感情,最終引起共鳴,這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了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泊船瓜洲》這首詩中,教師可以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先讓聾啞學生利用斷句的方法進行朗誦“泊船/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平仄的規律進行朗誦閱讀。在朗誦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表現出抑揚頓挫、平仄相間的語感,這樣不僅增強了聾啞學生的節奏感,而且還體現出了詩文的音樂之美,跌宕起伏,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加強了聾啞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而且還對聾啞學生的手語與語感進行了有效的對接。
結束語:
聾啞學生在與人溝通交流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障礙與困難,而手語是聾啞學生主要的溝通交流工具。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遵守語文學科特有的規律,正確把握手語的內涵,將手語與語感進行有效的對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聾啞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果語文教師引導聾啞學生把每一篇語文課文當成是美文賞析,長期以往,就會培養出聾啞學生善于發現美、領略美的眼睛和心靈。
參考文獻:
[1] 徐小飛.手舞出來的精彩--淺談聾校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手語朗讀訓練[J].考試周刊,2014,(99):46-46.
[2] 肖泰.淺談聾校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運用手語[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6):61-61.
[3] 李軍民.淺談聾校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運用手語[J].時代文學,2014,(12):224.
[4] 王繼紅.淺談針對特殊學校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J].高考,2014,(10):25-25.
[5] 方紅.語文教學要正確運用聾人手語[J].現代特殊教育,2011,(7):47-48.